首页| 本网原创| 四川| 市州| 国内国际| 理论| 太阳鸟时评| 视觉| 资讯| 政企| 财经| 房产| 汽车| 教育| 环保| 文旅| 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本网原创

从“蜀道难”到“蜀道畅” 他们为川藏地区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

2023年09月11日 11:42:25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张颍 编辑:李雪艳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9月11日讯(记者 张颍)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川藏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教师团队”凭借其卓越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成就,荣获该奖项。

伴随着四川盆地交通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到“蜀道畅”的历史性跨越,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川藏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教师团队”逐渐成长为一支具有爱国情怀、爱岗敬业、潜心治学的高水平教师团队,成长为一支守正创新、业务精良、甘当路石的科研和应用技术创新服务团队。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为交通领域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攻坚克难筑通途

川藏地区道路桥梁建设面临极其复杂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生态环境、建设条件和气候条件,工程建设养护难度极大,亟需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一批关键领域技术难题。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蒋永林没有犹豫,带领团队教师组建了“川藏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教师团队”。

“我们在技术攻关、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深入工地一线,水土不服、高原缺氧都是家常便饭。”蒋永林回忆道。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和科研攻关的久(治)马(尔康)高速公路作为团队常年驻扎技术帮扶的地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高寒高海拔,地质灾害较多,这极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用脚步丈量着川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战场”的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克服了高寒缺氧等不利的工作环境。2020年,白玉县成功退出了贫困县,久马高速也将在明年(2024年)建成通车后将成为四川省首条高原高海拔高速。

蒋永林_副本.jpg

蒋永林

雅西高速公路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国内乃至全世界自然环境最恶劣、工程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之一”,而干海子大桥则是雅西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团队主要成员牟廷敏带领团队教师经反复研究比选,提出了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桥全新方案——创造性地采用钢管混凝土桥墩代替普通混凝土柱子。通过把混凝土浇在钢管中,再用钢管架设桥墩,可以减轻结构自重55%以上,减少桩基数量近一半,减少了材料消耗,节约了工程造价,并且特别适合高地震烈度山区。

如今,雅西高速公路已安全运营多年,特别是经受住了“4.20芦山大地震”的检验,充分证明了新型钢管混凝土桥梁技术的先进性。团队在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材料、高墩大跨钢管混凝土桥梁结构、桥梁检测装备等方面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连续3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等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为川藏地区世界最高海拔公路特长隧道(雀儿山隧道)、雅康高速大渡河大桥等一批标杆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两路”精神育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团队负责人的蒋永林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他不仅通过多种方式吸引行业顶尖专家加入团队,成立大师工作室,创建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实现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双向流动双向兼职,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团队的教师们勇于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不仅获得了2018年四川省黄炎培职业教育研究优秀奖及2021年首届“双城杯”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还获得了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2022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蒋永林正在讲解授课_副本.jpg

蒋永林正在讲解授课

不仅如此,团队依托两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年均培训行业人员数量超过5000人次。他们不仅为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川藏公路博物馆,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宣讲“两路”精神、道桥文化和交通科技等知识,累计受众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团队持续开展的“牵风筝”就业帮扶计划,全员参与就业指导服务课程建设,“牵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风筝线”典型案例入选教育部就业典型案例。

“成功入围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我们感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蒋永林表示,这寄托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对交通类职业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期望与信任。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敬业的工作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致力于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川藏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难题,打造一个由优秀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组成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组建钢结构检测技术服务、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技术服务、智慧检测技术服务、工程结构技术服务、BIM运用技术服务等技术应用服务团队,提升团队的行业影响力,用科技力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