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历史会说话Ⅴ 趣说川剧史⑤|集齐五大唱腔,召唤川剧大神!
2021年10月22日 12:22:06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李雪艳
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川剧,曾有“蜀戏冠天下”的美誉。然而,大部分人对川剧的了解仅限于电视剧里频繁亮相的变脸跟吐火。川剧在四川如何生根发芽,又为何能成为蜀地艺术“扛把子”?欢迎收听《冷历史会说话第五季:趣说川剧史》,让我们一起去触摸那些台前幕后的冷历史,感受“剧美天府”的热新闻,再次爱上川剧。
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是:集齐五大唱腔,召唤川剧大神!
一碗茶一出戏,穿过光阴长河,繁华尽现。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在唐朝的时候,川剧可是有“蜀戏冠天下”的美名呢!
有人说川剧的绝活是“变脸”“吐火”,这也太肤浅了,川剧的魅力可不止于此。川剧作为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是由高腔、胡琴腔、昆腔、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戏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今天我们就来摆一下你与川剧大神仅有的距离——五大声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声腔形式。这种一唱众和的徒歌式声腔,不托管弦,吟唱口语化,而且曲牌众多,又有帮腔、打击乐(锣鼓伴奏)烘托,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用个形象的比喻,它这一鲜明的特色、突出的个性就像四川人一样。
高腔传入四川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与不托管弦的高腔不同的是弹戏,它是要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
川剧弹戏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还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演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
弹戏还有一大特色,它有两种情绪完全不同的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其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我们再聊聊胡琴腔。胡琴腔又名“丝弦子”,因“小胡琴”为主奏乐器而得名。胡琴腔是由徽调、汉调发展而来,还吸收了陕西汉中二簧的成分。虽然是“外来物”,但是进了四川这门,就得有点四川的样子——不管是腔调、板式,还是过门都被“川化”了,演唱也是用的四川方言。
胡琴腔与四川方言、其他声腔,尤其是川剧锣鼓有了很好地融合。它先以“两下锅”“三下锅”的形式组合演出,后又有几腔合班的戏班式组合演出。
说到四川锣鼓,它为促进昆腔“川化”脱不了干系。江苏的昆曲于明代后期流入四川。昆腔到了四川后,由于没有原来昆班的人打锣鼓,所以只能用原来高腔班的锣鼓。川剧锣鼓是小堂鼓、马锣、铰子交织运用,显得特别明快犀利,带有四川人的辣劲,结果是连川剧昆腔也变得辣起来。再加之,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利于舞蹈的特点,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他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在五大唱腔中,要说“本土”,非灯戏莫属。灯戏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是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灯戏声腔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一台戏,一抹妆,举手投足,一段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尽情诉说。
五种声腔,是川剧的财富,也是川剧的独特魅力。
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每周二和周五,《冷历史会说话第五季:趣说川剧史》期待您的聆听。下期节目我们将为您讲述——为了让歪果仁也能get中国专属快乐,川剧大咖们煞费苦心!想回顾往期内容,欢迎关注"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和“首屏新闻”客户端,我们每期节目的文字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哦!
注:喜马拉雅搜索专辑“冷历史会说话”即可收听节目,关注“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和“首屏新闻”客户端可了解更多内容哟~
监 制:楚彦 唐明 陈浩 侯敬文 蒋娜
制作统筹:赵梓君
文 案:谢川霞
配 音:张千江
音频剪辑:赵梓君
封面设计:谢冠男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