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网原创| 四川| 市州| 国内国际| 理论| 太阳鸟时评| 视觉| 资讯| 政企| 财经| 房产| 汽车| 教育| 环保| 文旅| 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社会民生

新添了儿媳和刚1岁的小孙子 三代“广漂”疫情后首次回四川老家过年

2023年01月10日 08:17:47 来源:华西都市报 记者 吴冰清 杨涛 陈光旭 编辑:王敏琳

“广漂”三代张兴琴一家6口回到老家达州

  时隔3年,张兴琴一家人从广州出发,再次踏上了回四川达州的路。这一次,同行回家过年的还有儿媳和刚1岁的小孙子。

  从17岁开始跟着爱人一起到广州打拼,到两个儿子在广州出生、长大,再到大儿子结婚、生子。日子一天天过,这个家已经是三代“广漂”了。虽然广州已俨然是第二个家,但对于张兴琴来说,达州始终是牵绊着自己的一根线。“3年没回去过年,应该回去看看,陪陪老人,亲热一下。”

  两代“广漂”

  流水线上一起为生活打拼

  “我们也没什么文化,但只要勤快,就能赚钱。”最初,选择去广州的目的很简单——为了生活。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张兴琴和爱人找到了制衣厂的工作,没想到,在日复一日的流水线上,夫妻俩一干就是32年。

  这期间,两个儿子陆续在广州出生、长大,成了“广漂”二代。即便生在广州、长在广州,可两个儿子却一口浓浓的达州话,一点粤语都不会说,“身边的人都是四川老乡,接触的也都是四川人。”

  在他们身边,多是和他们一样到广州打拼的四川人,大家住在租来的宿舍,多是以家为单位在工厂里打工。张兴琴的两个儿子也都进了不同的制衣厂,封嘴、碌脚、车前带……一家人在流水线上为更好的生活忙碌着。19岁的小儿子每年可以存上5万元,今后,他想自己做个生意。

  制衣厂的工作很辛苦,每天从上午8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过。每年下半年都是最忙碌的时候,“厂里订单多的时候,甚至要一直到腊月二十七才放假。”

  不过,由于疫情的冲击,2022年订单量大不如前,“可能有三分之一时间没工作。”这对于干计件工作的一家人来说,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收入下降,但张兴琴却没有太多的焦虑。在她看来,一家人能够在一起简简单单地生活,这就够了。

  整整齐齐回家过年

  比挣钱更重要的是亲情

  单调又辛苦的生活,只要认真地过,总有收获。对于张兴琴的大儿子来说,在流水线上,他收获了自己一生的伴侣。

  “我们打工时认识,那天刚好是情人节。”张兴琴的儿媳陈曦也是从达州到广州务工的,她遇到张兴琴的大儿子时,老乡的亲切感让两人很快熟络,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粉红泡泡”,也让这对年轻人在没有任何仪式的情况下,迅速进入婚姻。2022年1月,两人的孩子出生,这也是张兴琴家的第三代“广漂”。

  一家三代同堂,加上自己的几个姊妹也在广州务工,广州已经成了张兴琴的第二个家,但她却时时惦记一千多公里外的达州,在她内心深处,那里才是她真正的家。“1992年的时候,我们在老家修了房子,现在虽然旧了,但总是我们真正的根。”

  过去3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一家人留在了广州过年。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难得的假期,终于有空可以好好逛逛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城市了。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的2023年春节,他们在得知放假的第一时间,就托朋友加价买到了最近一天回达州的火车票,“应该要回去看看了,特别是看看老人。”

  1月7日晚上8点半,带上儿媳和1岁的孙子,一家六口在广州火车站坐上了向达州出发的Z123次列车。“钱没挣到什么,但是亲情在。”张兴琴说。

  记者 吴冰清 杨涛 陈光旭 广州摄影报道

来源:华西都市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