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网原创| 四川| 市州| 国内国际| 理论| 太阳鸟时评| 视觉| 资讯| 政企| 财经| 房产| 汽车| 教育| 环保| 文旅| 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本网原创

【新春走基层】非遗闹新春 梓潼马鸣阳戏添“年味”

2024年02月18日 15:27:35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刘佳慧 编辑:田莉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绵阳2月18日讯(记者 刘佳慧 摄影报道)2月16日,正月初七,春节的热乎劲还没过去,在绵阳市梓潼县文昌镇御马岗,这里更是热闹不止,好戏连连。戏台上,被誉为民间戏剧“活化石”的梓潼马鸣阳戏精彩开演。伴随着一阵敲锣打鼓声,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戴着各式人物面具,活泼欢快的曲调、幽默接地气的唱词响起,引得现场群众不断鼓掌叫好。

  “春节这几天,这儿都有戏看。我们在家也没什么事,知道今天还有阳戏就马上赶来看了。”观众郑大爷乐呵呵地看着台上,双手跟着节奏打起节拍,嘴里还不自觉地唱起来,“马鸣阳戏我可是听了大半辈子,看到这些传统的东西还能好好地传承下去,我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记者了解到,马鸣阳戏是流传于梓潼县的一种民间戏剧,属于四川傩文化范畴,既有提线木偶表演,又有面具扮演和涂面表演。唱腔以“神歌腔”、当地民歌小调为基本素材,风格质朴,生动流畅,诙谐优雅,抒情高亢。还有一种唱腔则是在梓潼地方乡土音韵、声调上吟诵,这类唱腔十分讲究韵脚,结构严谨,节奏自由。

  “就是这种调,我才听得懂嘞”“简单,好听,演得也好”“今天听过瘾了”“真是‘年味’十足”……台下的群众听得乐、看得直呼“精彩”“有趣”,阵阵喝彩声欢笑声不停。像马鸣阳戏这样深受老百姓喜欢的地方剧种,只要有演出,不少人都会从附近村镇甚至更远处赶来,奔赴阳戏盛宴。

  台前阳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当记者走进演出后台,演出服、道具等沿着戏台后的墙壁整齐堆放,马鸣阳戏传承人、剧团团长李蓉正忙着卸头饰,收拾服装道具。

  “这里的演出结束后,还得赶下一场。对我们这样的民营剧团,春节前后是演出旺季,我们也得把握好这个时机。”李蓉告诉记者,从除夕开始,她们剧团的日程表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春节到现在,剧团一共演了24场,观演群众已达3万余人次。

  忙完手头的事,李蓉才得空与记者交谈。“我从9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马鸣阳戏了。一开始是好奇,但到后来,渐渐地就爱上了阳戏。每次演出完看到舞台下大家的笑脸与掌声,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在马鸣阳戏传承过程中,非常艰难也很心酸,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过去常常接不到演出,收入也很微薄。”在李蓉看来,学习马鸣阳戏不能一蹴而就,更应做到专心致志。由于剧团演员主要为当地群众,但大多都是在务农、经商之余学习、演出。“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愿意静下心来学这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2009年7月,马鸣阳戏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培养和壮大马鸣阳戏非遗传承人队伍,梓潼县积极在校园、景区等公共场合推动马鸣阳戏,使其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得以传承和延续。

  “父亲把这门‘功夫’、这个‘本事’教给我,我只要还能唱就会继续演。”李蓉向记者坦言道,“作为非遗传承人,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马鸣阳戏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努力让非遗不留遗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