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张孃孃 在成都这个社区开了家“解忧裁缝铺”
2024年07月04日 07:57:07 来源:成都商报 记者 吕佳羽 编辑:许成嵩
左手拿着拆线针,右手拎起卡其色的蛋糕裙,银色的针在裙缝间跳跃,半身裙就被拆成了裙腰、内衬,随后依照顾客尺寸将内衬与裙体对齐,“笃笃笃……”缝纫机在裙子上踩下密密的针脚,一条原本不合身的裙子又“重获新生”。
这是成都市锦江区牛沙后街“物织造”裁缝铺店主张振川的日常。除了最寻常的改尺寸、换拉链,还可以以旧改新,将一件过时的衣服“秒变”走秀款。
然而,这家店也是社区里“劝退率”最高的店铺。“找我的顾客几乎有一半都会被我拒绝了。”张振川告诉记者,“考虑到旧衣改造的舒适度、实用性和经济性,我一般会先‘劝退’他们,如果顾客坚持,我会提出最经济实惠的改造方案。”在她看来,社区裁缝铺,最讲究的就是口碑。
张振川正在改裙子
主动“劝退”生意
让邻居们穿上最实惠和舒适的衣服
张振川今年55岁,是地道的成都人。2014年,她从深圳回来,开了家自主设计的服装厂。退休后,她又在自己居住的牛沙路社区开了一家社区裁缝铺。
“这两年复古风兴起,社区里很多年轻女孩会拿老一辈的服装来找我改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社区里的一个女生,带来一件20多年前的暗花长裙,是她妈妈年轻时穿过的,裙子布料磨损得很严重,还有油渍、滑丝。她希望能够在自己身上重现妈妈年轻时的风采。”
经过数天的交流、设计、修改,最终这件暗花长裙被改成了一条吊带长裙,“效果意外的好,顾客很满意”。但张振川观察到,这个几乎每天都会从店门口路过的女孩,从未穿过这件花了不少工夫改造的裙子。
经询问,张振川才知道,“上世纪的布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比如以前特别流行的‘的确良’,色彩艳丽,但透气性差,夏天一出汗就会黏在皮肤上,所以即便改了款,也很少穿”。
顾客花几百元钱改造的服装被“束之高阁”,这让张振川十分愧疚。“不从事服装相关行业,对布料可能没那么了解,但作为店主,我应该尽到告知义务。”
从那以后,每当有邻居拿衣服来改,张振川就会耐心劝解。“大部分顾客听了都会选择重新买一件。”她笑着说,“我希望让邻居们穿上最实惠和舒适的衣服。”
张振川打造的社区“阳光角”
打造“阳光角”
成为社区居民的“解忧裁缝铺”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成都要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丰富小缝小补、特色餐饮、家政便民等服务业态,更好满足市民改裤脚、配钥匙、磨菜刀、修水电等家门口的生活需求。
除了为社区居民提供小修小补的日常服务,“物织造”还是社区的“解忧裁缝铺”。不大的店里设置了“会客厅”,谈论的都是家长里短,张振川能从中感受到中老年女性的焦虑,“或许来自婚姻,或许来自事业,她们需要一个窗口去宣泄,我很乐意去倾听”。
温情和善意是相互的,它在社区里流动。 “物织造”没有招牌门头,但只要问起裁缝铺,邻里们都会指向这间摆满花花草草的平房。“我们早上在这里一坐就是一上午。”挎着包、烫着短卷发的陈阿姨自来熟地拉开椅子,坐到正在工作的张振川旁边。对面文创店、咖啡店的店主也经常“过来串串门、撸撸猫”。
店铺采光好,为了让邻居们能在冬天晒到太阳,张振川还买了桌椅摆在店门口。不多久,就有邻居送来花盆、植物,她就将这里打造成“阳光角”,“孃孃们买完菜,都可以在这里歇一歇”。
这个嵌入老街区的裁缝铺,丰富了社区肌理,串联起家长里短、邻里温情。
记者 吕佳羽 摄影报道
(来源:成都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