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市州新闻

已“存”了700多亩林地 宝兴“生态银行”激活“生态红利”

2024年08月14日 06:59:49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李婷 编辑:许成嵩

  森林,是地球的肺。雅安就有一个“天府之肺”,这里超69%的森林覆盖率冠绝全省。林地多,也有幸福的烦恼——不少森林位于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养护成本高,且权属成谜。例如,宝兴县灵关镇新场村一块约350亩的林地,就有56户主人。林地的边界早已模糊,难以清晰辨认哪块地是哪家的,林地权属成了一笔糊涂账。

  8月13日,记者前往新场村林地。青苔在暴雨后更滑溜,单脚宽的泥路,配上60度的山坡,一不留神就可能摔到山下。

  “这样的地方,咋个种树嘛?!”记者感慨。

  “确实不好种,所以我们有专门的‘银行’负责。”同行的宝兴县林业局工会主席刘海接过话头。

  深山密林中竟然还有“银行”?看到记者有疑惑,刘海进一步解释,原来这里的银行不是我们常见的金融机构,而是“生态银行”。

  用“银行”的模式,把零散的、附加值相当低的、交通条件差的、有林权纠纷的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县兴绿林业投资有限公司统一运营开发。在这样的模式下,老百姓把零散的林地“存”进国有平台和公司里,能不断地“取”出3种收益——“存地”给的租金;护林取得的佣金;经济林成材交易后的分红。

  “村上和老百姓都会得到一定的直接经济收益,户均收益约1.35万元。”“生态银行”项目护林员文国军说,去年种下的桢楠今年窜到1米高,黄柏也粗了一圈。更多低效林养护好了,能起到固碳增汇的作用。2022年启动试点至今,宝兴“生态银行”已经“存”了700多亩林地。

  有了“生态银行”,曾经的糊涂账变成了清晰的经济账、显著的生态账,“生态红利”被激活。

  在宝兴县大溪乡,89岁的老奶奶杨国莲,前不久和老伴刚刮了1000斤黄柏皮,1斤能卖10元。在当地村委会的指导下,村民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让业态立体丰富起来。更重要的是,村里新培育的树林,目前已经过监测,注册了10.2万吨碳汇,它们年复一年将产出更多碳汇,为这片土地带来可观的附加值。

  刘海工作了40年,明年4月就要退休。他相信,存进“生态银行”的林地以及广袤森林里蕴藏的碳汇,是未来一笔不可估量的生态财富。

  记者 李婷 雅安观察 黄刚

来源:四川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