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市州新闻

甘孜色达: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24年11月20日 18:29:03 来源:四川新闻网 马雪红 编辑:卢永洪

  平均海拔4127米的色达县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保护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腹心。广袤的草原、河流,给予了色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色达美丽的风景。一直以来,色达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融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实施生态文明战略。2022年色达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泥拉坝湿地藏语意为“太阳湿地”,位于色达县泥朵镇境内,汇水属于雅砻江水系;湿地面积达100余平方公里,其中泥炭沼泽面积超过90%,湿地内水草丰美、鸟类众多,生态系统良好、环境得天独厚,是国家一级珍禽(野生黑颈鹤)群体栖息地。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其保存了完整、原始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植被类型有灌丛、高山草甸、沼泽植被,在调节气候、减少温室效应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物地理区域乃至亚洲重要的碳汇功能区,促进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四川色达泥拉坝湿地被新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既彰显了川西高原湿地在国家乃至国际湿地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生态价值,也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坚强决心和系列成果,是对四川湿地保护工作的高度肯定和褒奖。  

  色达县在以往一段时间里,深受草原鼠害的困扰。为彻底遏制草原沙化,色达县全力推进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灭鼠杀虫、平整土地、补播草种、种植适宜高原生长的树种……集中连片治理鼠虫害面积达185万亩、修复草原194.6万亩。多年的治理,既改善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还增加了牧草产量及部分牧民收入。 

  与受草原鼠害不同的是,色达有名的果根塘湿地,因前几年采砂现象严重,湿地内的色曲河河道变得坑坑洼洼。色达县倾力开展果根塘生态保护与治理,如今的果根塘湿地,实现了“看得见水、看得见树、看得见草、看得见动物”的目标,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湿地、沼泽化草甸、灌泽湿地都得到全面恢复,中华秋沙鸭等各种珍禽水鸟、两栖类、鱼类等又回来了。现在果根塘湿地,河水波光粼粼,云杉郁郁葱葱。  

  如果说,果根塘湿地的“美貌”是修复换来的,那么洛若镇的花海,可谓是华丽蜕变。这片花海的所在地,原来是一个金矿开挖场。矿山废弃后,乱石遍地、满目疮痍。色达县将洛若废旧矿区列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重点,采取“矿山治理+生态修复+景旅融合”的方式修复生态,种植了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观赏花卉770亩,配套建设木栈道603米、观景平台5个。现在,每年七月至九月,洛若镇花海的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打卡。  

  2023年5月,由顺丰公益基金会捐赠2000万元,甘孜州林草局、色达县林草局在色达县然充乡德玛村的47块林地上种植了4500亩51万余棵云杉树苗。这是甘孜州首个社会资本参与的碳汇造林项目,也是四川省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碳中和林项目。色达县委、县政府还精心编制《色达县草原碳汇开发试点方案》,委托专业机构测明全县林草碳汇开发面积累计达到100万亩,投资1.1亿元,完成20.95万亩草原碳汇项目开发,正在推进25.1万亩草原碳汇项目开展,待CCER草原碳汇方法出台后,开展碳交易可实现收益。  

  近年来,色达县通过夯实基层生态治理基础、打造“七美色达”新名片,提升群众幸福感,发展高原特色绿色经济。全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着力解决县乡村环境问题,因地制宜打造“七美色达”新名片,全面推进“五创联动”工作。在全县种植树木48万余株、实施卧圈种草2次、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恢复项目6个、河湖“四乱”治理160余次、依托“天际牧场·理响色达”活动开展打造“七美色达”新名片宣讲工作60余次,倾力建设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川青明珠˙福地色达”。  

  川西北腹地的金马草原,座座丘峦绵延成一弯“新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雪域雄鹰,紧紧扼守沙化荒地,一改昔日寸草不生、漫天黄沙的面貌;而今,鲜卑花、高山柳、绣线菊交织,成片云杉幼苗在此拔节向上,旷野披绿。(马雪红)

  (色达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来源:四川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