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意向订单+100! 这家成立仅一年的蓉企加快练好“氢”功
2024年12月23日 20:53:52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刘佳慧 编辑:刘浩然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刘佳慧
今年夏天,一批氢能自行车在成都、佛山、中山等区域开启试运营。不同于以往的锂电自行车(“电马儿”),它们的动力来源是氢燃料电池系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氢马儿”,吸引了不少市民们争先体验。
鲜为人知的是,其动力“内芯”来自“成都造”——氢启能源技术(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启能源”)采用先进的固态储氢技术,为其提供了高效、安全的储氢罐。“氢”风正劲的当下,这家成都企业如何练好“氢”功?记者进行了探究。
“氢马儿”
成立仅一年
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
走进氢启能源的展厅,2辆氢动力的两轮车位居C位。“这一辆是‘氢马儿’,另一辆是氢动力助力车,都是靠这个储氢罐为其提供‘氢动力’。”氢启能源创始人张强从车体内部拿出一个看似平常的绿色罐子。
“罐子里装着的是常温常压下可以正常吸放氢的固态储氢材料,像海绵吸水一样,可以将氢气安全地储藏在罐体中,非常安全且可以重复使用。以‘氢马儿’为例,1个储氢罐可储存100克氢气,续航里程达100公里左右。”张强表示,未来希望推出面向C端的产品,储氢罐可以和共享充电宝一样设置租借点位,方便市民们租用。
在展厅的展台上,还陈列着一系列氢启能源的创新成果——高性能AEM制氢机、非贵金属催化剂、阴离子交换膜……“这些都是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可以说我们掌握了AEM电解槽全链条核心技术。”张强十分自豪。
掌握核心技术的背后,离不开公司创始团队在行业的深厚积累。“我们创始成员在第三代AEM制氢技术、高性能氢电源、氢储能等领域拥有20多年的研发经验。成立氢启能源,正是希望将掌握的技术加快转化,实现商业化落地。”张强介绍道。
也正因如此,成立仅一年多的氢启能源目前已在制氢、固态储氢等领域实现产品应用。在制氢领域,布局了第三代电解水制氢技术--AEM(阴离子交换膜)制氢技术,推出了2.5KW、10KW级系统产品,已实现小批量商业化订单出货并具备量产能力,正计划推出100KW-MW级的AEM制氢系统产品;
在固态储氢领域,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金属储氢材料,覆盖低温到室温不同场景,并打通了从材料开发、规模化制备、氢储能装置设计与制造到系统装置集成与控制的全流程关键工艺技术,可满足微交通(两轮、三轮等)、商用及工程类车辆、高性能机器人电源等不同应用场景的供氢需求。
储氢罐
已有“出海”意向订单
让“成都造”实现“卖全球”
在氢启能源快速发展的背后,创始团队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再牛的技术也需要转化成产品才能产生价值。那么,要如何加快产品应用?据介绍,氢启能源已快马加鞭“出海”布局,加快相关产品应用。
“目前,我们面向海外市场主要推出的是针对家庭场景的氢储能产品,我们还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氢电宝’。”张强介绍,根据海外用户家庭能源使用习惯,“氢电宝”可以利用光伏发电实现绿电制氢,为家庭提供7×24小时的长时供电,即使城市电力不稳定,家庭用电也可以完全不受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度电成本更低、长时储能成本更低、循环寿命更长、环境友好、安全性更高、储能模块可扩展性更方便等优势。
据介绍,氢启能源已与海外用户签订100套意向订单,目前正加快办理相关认证。预计明年,海外用户将使用上这款“成都造”氢能产品。“综合市场需求等因素,我们相信这款‘成都造’也能够成为海外的爆款产品。”对于“出海”前景,张强信心十足。
加快产品落地应用的同时,氢启能源还十分注重开展产学研合作,已经与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燕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了校企合作。“高校在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再结合企业的工程化能力,可以为创新成果变产品加速。”张强透露,氢启能源还计划建设AEM制氢核心材料及部件的中试平台,以及固态储氢材料及装置的中试平台,“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研发实力,另一方面,也向社会企业和高校院所提供成果转化和测试服务,为创新助力。”
据了解,氢启能源已获得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及市场批量化订单,正全面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
氢启能源技术(成都)有限公司生产线
应用场景有望再+N
成都为企业竞速“氢”赛道助力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今年以来,成都发布多项氢能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氢能推广应用,加快布局氢能产业,这也让企业对竞速“氢”赛道充满信心。
“企业在落地前,我们实际还考察了其他城市。”张强一语道破企业扎根成都的原因——成都十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愿意为氢能应用不断开放场景和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成都近年来已拓展了氢能公交车、物流车、市域列车、市政车等氢能应用场景,这也让越来越多的氢能企业集聚成都、深耕发展。
“氢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产业链配套及相关标准还是有欠缺,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我们在AEM设备研发过程中就曾因缺少专业的检验检测设备,影响了研发进度。但借助成都搭建的氢能专场供需对接会平台,帮助我们对接到省外一家核心材料的供应商,确保了企业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张强说道。
“再比如,我们研发的固态储氢装置的阀门需要相关企业做配套,但难度大、单价低、市场需求不大,有能力研发的企业意愿不高。正是得益于成都在氢能应用场景上支持发展小型燃料电池两轮车,开展先行先试,也让供应链企业看到机会,愿意配合我们研发,最终形成一系列适配不同场景的产品,该企业也有落地成都的意愿。”张强表示,成都在氢能终端应用场景上的鼓励支持,让企业看到了市场,也大大促进了企业研发。
当下,成都正开展“立园满园”行动,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科技服务。氢启能源所在的东广人工智能谷,聚焦人工智能、数字通信、新能源等方向,是成华区打造的重要产业园区之一。截至2024年9月,已招引企业24家,包括4家上市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
“园区、区政府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据张强透露,在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公司已与雅砻江开发有限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西南油气田等单位建立联系,未来有望在氢能科技示范、氢储能产品的应用上形成企业协同,“在完成示范项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加快模式复制,让更多‘成都造’氢能产品实现‘卖全球’,让新质生产力变成商机和产值。”
(成都市科技局供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