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成都新闻

“繁星指数”在蓉首发:网民中微短剧用户渗透率达70%

2025年01月09日 07:25:26 来源:成都商报 记者 邱峻峰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王敏琳

  1月8日上午10时,以“自信自强、向阳生长”为题的“繁星闪耀”微短剧产业发展会议在东郊记忆·演艺中心拉开帷幕。会议上,“繁星指数”年度行业洞察报告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发布。

  “中国西部微短剧产业基地”项目发布,微短剧联盟成立,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行业头部企业、专家齐聚,共同展望微短剧产业未来发展。1月7日至9日,成都传媒集团携手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西安交通大学在成都成华区东郊记忆举办首届“繁星闪耀”微短剧年度盛典。本次盛典以“来成都,看见微短剧发光的力量”为主题,采用“1+1+1+N”的形式,全方位聚焦微短剧行业发展,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成都特色拥有很高的吸引力

  “观众对四川话也呈现出很高的兴趣”

  会议现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发布了《“繁星指数”2024微短剧行业年度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当下微短剧行业呈现出规模“从小到大”的趋势,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人,已逐渐养成新娱乐消费习惯;微短剧内容创作“由浅入深”,不断发掘行业精品化进阶路径,题材、创作力受到不少观众肯定,但价值表达仍须精进。

  报告提到,川剧变脸、成都传统技艺蜀锦蜀绣等成都元素、成都特色,在短剧市场中备受欢迎,“成都特色在短剧中拥有很高的吸引力,方言方面,观众对四川话也呈现出很高的兴趣。”汪文斌指出,未来,人工智能将为微短剧带来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降低创作门槛,推进全民创作。

  2025年,繁星指数还将全面开展“微短剧+”评测行动,服务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与引导,服务创作者精品化提升,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微短剧良好生态。

  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成都传媒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母涛就“中国西部微短剧产业基地”项目进行了推介。母涛透露,成都传媒集团正布局新赛道,抢抓微短剧风口,联合中广联在成都发布繁星指数,打造全国微短剧权威指数风向标,构建“1基地+3园区+N场景”的微短剧产业生态。其中,“1基地”是指中国西部微短剧产业基地——成都智媒体城,“3园区”包括中国西部微短剧内容创作园——四川网络文学产业园、中国西部微短剧拍摄制作园——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中国西部微短剧机构孵化园——东郊记忆·国际时尚产业园;“N场景”涵盖了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地标、城市文化街区、现代时尚场景和热门景区景点。

  随后,两轮签约仪式举行,中国西部微短剧产业生态联盟、“拍在成都”微短剧场景联盟先后成立,众多行业头部企业、机构齐聚一堂,将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微短剧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

  行业正迈向精品化发展道路

  “来成都,看见微短剧发光的力量”,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田进在致辞中表示,成都在广电视听事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始终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四川省和成都市积极推进广电视听精品创作,打造出了一批有温度、有热情、有深度的优秀作品。这次繁星盛典是成都在视听创作领域的又一次创新实践和产业拓展。”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中指出,据预估,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而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预计为470亿元。预计到2027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杨铮指出,广电总局发布的微短剧相关政策,正助推微短剧行业向善向好发展,不断推动微短剧精品化。提到此次繁星盛典在蓉举办,他表示,“成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创新氛围和强大的产业支撑能力,曾经推出《逃出大英博物馆》现象级的微短剧作品,选择在成都引入并发布繁星指数是成都与繁星指数的一次强强联手,通过发布年度传播平台、创作机构案例,将激励更多机构参与微短剧创作生产。借此东风乘势而上,成都完全有能力打造全国微短剧行业产业资源对接服务集散地。”

  微短剧不断走向精品化道路的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以《微短剧:提质增效,赋能文化强国建设》为题指出当下微短剧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产业模式不成熟、内容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困难、付费陷阱、出海策略问题等。他表示,“2025年是微短剧提质增效的一年,与此同时,行业也要勇于发现问题、接受问题,并迅速地解决问题,推动微短剧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态,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微短剧“由浅入深”

  养成新的娱乐消费习惯 发掘行业精品化进阶路径

  经“繁星指数”调研,网民中微短剧用户的渗透率达70%,超过网络文学用户,接近网络直播受众规模。同时,微短剧用户中,超90%的人有看短视频的习惯,接近90%的用户有看电视剧、综艺等长视频的习惯。既有“追剧”情节体验,又有“刷视频”碎片休闲的微短剧,成为用户看长剧和刷短视频习惯的交叉点。

  调查结果还显示,女性用户相较男性更爱看微短剧。除此之外,微短剧用户在年龄、城乡比例等方面,均与全国网民结构大致相似。同时,从时长上来看,微短剧单集时长在3-10分钟,尤其是5-10分钟时长最受用户欢迎。3分钟以内及15分钟以上的时长最不受欢迎,前者因时长太短降低沉浸感,后者则需要接近长剧的时间成本。

  “繁星指数”在用户调研中发现,在当前多元化的播出平台中,超过90%的微短剧用户经常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看剧,接近70%的观众经常使用短剧类App。微短剧观看渠道方面,超80%用户选择短视频平台,随后依旧是短剧类App、中长视频平台以及社交平台。不过,从选择比例可看出,用户并非完全恪守已有渠道,各渠道依然有争抢流动用户的机会。

  “繁星指数”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微短剧用户曾经为单部剧进行充值,还有一半的微短剧用户曾以视频平台会员的身份看剧,用户付费表现不俗。同时,女性用户付费比例高于男性。免费或付费的倾向方面,超六成用户选择免费微短剧。

  同时,“繁星指数”发现,微短剧用户投入的时间成本将普遍增大,在谈及2025年的看剧计划时,三分之二的用户预期将增加看剧时长,其中超过30%的用户预计每天多看半小时到一小时。在用户的普遍“加码”下,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张,行业或将进一步迎来利好空间。

  《报告》指出,从“小众爱好”到“娱乐风口”,最初的竖屏小程序剧已不再代表行业全貌。2024年全年,共有2653部重点网络微短剧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备案,同比减少25.8%。同时,2024年前三个季度,共470部微短剧取得发行许可,同比增长35.4%。“一升一降”的背后,是行业火热的发展态势,更体现着从严审核、把好精品关的共识。

  2024年,微短剧展现出优势,也暴露出短板。超过85%的用户认同微短剧题材多元,八成左右的用户赞同微短剧剧情新颖、人设多样,彰显出微短剧在释放想象上的能力与潜力。同时,用户对于内容深度及主流价值的认同度普遍较低。

  经调查,在挑选剧作时,有超过60%的观众看重演员是否演技好,能否带来代入感。剧本题材上,76%的用户倾向于原创微短剧,70%左右的用户想要看到根据社会真实事件改编的微短剧,展示出用户对“原创性+现实主义”的喜爱。

  据“繁星指数”调查,从观众喜好来看,依旧有70%左右的用户期待看到为实现生活目标奋斗的普通人主角。部分青年创业、都市白领日常等主题的剧作,获得了不错的观众评价。除此之外,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各种技艺的文化传承人,也是比较受到欢迎的主角类型。

  嘉/宾/对/谈

  在8日的繁星闪耀·微短剧产业发展会议上,从业者围绕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微短剧+、微短剧精品化、微短剧出海等展开了圆桌对话。

  AI很有用 但当下还只能是辅助

  近年来,AIGC的能力实现了质的提升,特别是在微短剧领域,已经出现了多部AI微短剧。那么,AI对这一行业的影响未来能达到哪个层次?

  据华策影视集团副总编辑贾尧介绍,他们前几年就成立了AIGC研究院,目前,华策自研的大模型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影视创作,比如AI剧本评估助手。此外,AI的编剧助手也可以优化并改进台词。

  在华策内部,AI还用于翻译和辅助创作,“我们大量影视剧在海外同步播映,AI能实现字幕多语种翻译。在很多新短剧中也都广泛使用AI辅助创作”。

  九州文化副总裁王为之也提到,公司从2023年初开始应用AIGC,主要用在剧本创作辅助、翻译配音、广告素材等方面。比如剧本创作,大数据模型会把情节、故事的爆点冲突提炼出来,编剧再根据这些提炼信息进行升级。

  对于AIGC,山海集团副总编辑潘健认为这是未来创作的趋势,但在精品创作上,最迫切需要提升的还是内容创意、审美标准、选题等,AIGC在现阶段还仅仅是辅助性手段,“它能给我们省力,但是不能引导我们在微短剧精品化创作上做突破”。

  微短剧出海是未来趋势

  微短剧出海,也是微短剧发展至此,业内人士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微短剧创作者和平台机构都在着力海外布局。

  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于航表示,目前咪咕短剧团队不仅基于传统网文出海的路径做翻译出海,也和海外机构合作,达到微短剧海外本土化,让海外用户更容易共情。

  相比国内微短剧的制作成本,出海的微短剧制作周期更长、投入成本更大。黄琴表示,在海外制作微短剧的投入几乎是国内的两倍,“我们海外每部剧投入在15万美元以上,周期两个月左右”。

  但出海的效果让黄琴惊喜。黄琴表示,他们主要面向北美和东南亚,北美的用户90%以上都是女性,“最初我们只是把微短剧直接翻译到海外,收到了预期之外的效果,我认为很多情感和文化是共通的,这也坚定了我们海外拓展的想法”。

  快手科技副总裁王兴义表示,快手的海外开拓目前在东南亚、中东都有不错的进展。王兴义认为,微短剧出海分为两条路径:产业出海和文化出海,“产业出海需要本地化程度更高;文化出海的目的则是把中国的好故事传播出去。每家公司出海都有自己的目的,但平台一定要是综合性的,要在‘产业+文化’出海路径中找到平衡点”。 记者 邱峻峰 毛渝川 任宏伟

来源:成都商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