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市州新闻

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全省交流推广

2025年02月22日 09:14:17 来源:绵阳人大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绵阳的光荣使命。近年来,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立法、监督、决定、代表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全力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有关经验做法被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情况交流》刊载推广。全文如下:

集聚人大之力  服务科技创新
——绵阳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技城,肩负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光荣使命。近年来,绵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出立法、监督、决定、代表“组合拳”,全力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绵阳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位列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第15位、三年提升26个位次,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
  01
  筑牢法治之基
  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强化科技创新,必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立法促发展保善治,加快推动《绵阳科技城条例》立法进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夯实立法基础。作出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议、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决议,切实将党委决策部署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统一行动。赴成都、深圳等地开展立法调研,邀请省委党校、省司法厅、省科技厅等有关领导以及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专家学者,对立法过程中涉及的立法范围划定、职责权限规定等事项进行深入论证分析,着力增强立法针对性。
  提高立法质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重点对创新创业、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开放合作、人才支撑、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立法研究,高质量起草主体权限、制度程序和效力范围等法规条款,着力破解科技、产业、金融、管理和服务等方面问题,更好助推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目前,《条例》文本初稿已形成,并纳入省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23-2027)。
  突出地方特色。学习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天府新区条例》《成都东部新区条例》等立法经验,依法赋予绵阳科技城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争取推动国省层面更多放权赋能,支持绵阳科技城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园区载体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确保《条例》既契合国省法律规定和政策导向,又能充分激发绵阳改革创新动能。
  02
  扛起监督之责
  为科技创新添劲助力

  科技创新领域点多面广、专业性强,开展监督工作必须下足“真功夫”,解决“真问题”。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小而精”原则,每年将3至5个科技创新方面的重点工作纳入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一项一项明确责任、一件一件抓好推进,实打实推动解决一批科技项目落地、军民融合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
  助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组织对科学技术进步“一法一条例”开展执法检查,推动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全省首位,7项科技成果获得202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常态化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项目建设现场、重点科技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支持督促有关方面建立院(校)地合作及服务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大力实施“招院引所”行动,推动在绵国字号科研院所数量提升至20家。听取审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情况的报告,支持督促有关方面加快构建军民科技服务体系,加速军民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运行。
  助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组织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法一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支持和督促有关方面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推动X-FLASH放疗技术等16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60亿元。连续3年组织对科技城新区建设情况开展专项监督,常委会领导带队调研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反映、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推动新区位列全国城市新区发展潜力百强榜单第11位。深入机器人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核医疗健康产业园等园区开展视察调研,支持督促有关方面前瞻布局新产业、新赛道。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以上、总数超930户,人工智能、核医疗、低空经济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
  助推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成势。组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上市公司培育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监督,对深化科创金融改革情况、“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推动设立10亿元人才专项资金、3亿元人才股权投资基金,督促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和科技企业雁阵培育计划。全市瞪羚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等核心指标长期稳居全省第2位。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依法作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议,连续5年开展市县两级人大全流程上下联动监督。听取审议市法检“两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绵阳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件、稳居全省第2位。
  03
  激活代表之力
  为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人大代表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多重优势,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专业优势,积极搭建代表履职平台,创新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引导代表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献计出力。
  发挥代表示范作用。注重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高等院校中选拔高层次人才进入代表群体,代表结构进一步优化、代表性进一步增强。组织五级人大代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实践活动,通过交流座谈、宣传政策、跟踪督办等方式,为科技企业把脉问诊、精准开方,推动解决科技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1500余个。
  汇聚代表智慧力量。每年组织在绵国、省人大代表聚焦科技城新区的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军民融合发展等开展视察调研,为推动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凝聚智慧力量。创新组建科技代表专业小组,组织市人大代表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主题开展代表专业小组活动17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11篇,推动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等多条意见建议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抓好代表建议办理。换届以来,针对代表提出的关于壮大先进制造业、发展数字经济等70余条建议,全面压实“提、交、办、督”责任链条,切实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由重满意率向重办成率转变,有效将人大代表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金钥匙”,助推绵阳6个产业入选全省产业新赛道、居全省第2位,绵阳作为西部唯一城市入选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来源:绵阳人大微信公众号

编辑:许成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