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何建梅事迹
2025年03月07日 23:54:38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徐佳
人物简介
何建梅,女,汉族,四川江安人,无党派人士。现任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蚕桑专班常务副主任,正高级农艺师,中国蚕学会理事、四川省蚕丝学会监事长、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专家、四川省第三届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蚕组专家、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业项目专家库专家、四川省农业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被评为“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农业大师、四川省农业系统先进个人。2025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产业腾飞领头雁 专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蚕桑,不仅是传统产业,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何建梅年幼时曾见到蚕病爆发导致蚕农损失惨重,也由此立下了解决农村养蚕难、蚕病多等问题志向。她成功考入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毕业后,二十年来扎根农村,发挥专业特长,从田间地头发现问题,到生产一线解决问题,专注科研创新成果应用,全力推动蚕茧产业高质量发展。
择一业,终一生
全心全意深耕产业发展
从2012年担任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原宜宾市蚕业管理站)负责人开始,何建梅全身心投入推动产业发展,深入生产一线,真正了解蚕农和企业需求,分析制约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用最新的政策理念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利用科技赋能,推动全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蚕桑产业呈现出“生产供应链优、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知名度高”三链完整的新格局,现有规(限)上企业10家,其中加工规上企业4家、新增贸易型限上企业6家。1—11月规(限)上产值达10.38亿元,占农业“5+2”产业的4.5%,蚕桑产业地位逐渐凸显。
何建梅做事积极、敢想敢干、敢于担当,带头谋划运作成立珙县戎星商贸有限公司等4家干茧贸易公司,实现当年注册、当年运行、当年入统。2023年蚕桑规(限)上企业产值占农业“5+2”产业的2.9%,为宜宾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她所在的蚕桑产业发展中心还先后承办国家级会议3次、省级会议6次,争取现代农业产业强镇等中省产业发展资金项目近1.5亿元。宜宾市蚕桑产业获得“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中国蚕桑之乡”“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何建梅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省农业系统先进个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市民生工程目标绩效考核先进个人、优秀市政协委员,入选四川省天府农业大师、宜宾市第九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宜宾英才首批“兴农头雁”。
干一行,爱一行
苦心钻研推动行业创新
何建梅爱岗敬业,真抓实干,面对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不回避,敢于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传统收茧“好坏都是一个价”,不能有效激发蚕农生产优质蚕茧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2015年她开始试点示范仪评收茧新方法,改变当地几千年来的传统收茧习惯,经过5年的仪评收茧方法革新,蚕农公斤茧价差最高可达10元,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生产经营环境,优质蚕茧价值显著提升,全市蚕茧质量显著提高,缫制5A级生丝蚕茧占比也从20%提高到90%。目前,宜宾已是四川乃至全国质量最优的蚕茧生产区。
面对蚕桑主体技术不一、生产技术参差不齐等问题,何建梅带头主持制定了蚕桑技术系列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宜宾市优质桑蚕茧生产9个技术规程》,包括优质丰产桑园栽培管理、大蚕新型省力化饲育、桑蚕鲜茧收购定级等9个部分,贯通从桑园建立到干茧生产的全产业流程,被广泛用于指导西南蚕业生产,为蚕桑技术水平带来了整体提升。她参与制定省级标准4项,包括桑园肥培管理技术规程、桑树嫁接苗丰产技术规程、桑蚕小蚕共育技术规程、大蚕蚕台饲育技术规程;市级标准2项,包括1龄~2龄桑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何建梅始终致力于用科技为产业赋能,主持完成了《石漠化地区绿色高效蚕桑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广》项目,获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生态脆弱区蚕桑绿色高效与转型升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广》项目,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第5完成人)。研发出“一种用于小蚕共育的简易收蚁方法”等专利5个,选育推广新桑品种3个、新蚕品种3对,集成创新推广石漠化地区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1套、优质高效省力化饲养技术1套、林下立体种养模式2种、生态循环利用模式2种。在《中国蚕业》《四川蚕业》等专业期刊杂志发表文章20余篇,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创新素材与实践借鉴经验。
同时,何建梅还组织推广12批次养蚕新模式等栽培饲养技术、“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组织+共育户+蚕农”的紧密利益联结模式等,显著提高了全市蚕茧质量和老百姓种桑养蚕积极性,累计推广235.42万亩。2020年,何建梅荣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表彰的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倾一心 做一事
用心用情投身产业帮扶
何建梅政治素质好,大局观念强,始终致力推动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精准扶贫期间,她积极发挥蚕桑产业特色优势,将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紧密连接,担岗精准扶贫新主力。建立了“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机制,在全国率先提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蚕桑产业扶贫新模式。宜宾《栽桑养蚕——乌蒙山石漠化地区脱贫奔康走出的“新路子”》荣获2017年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新做法”深受业界认可。2017年至2019年,宜宾市退出贫困村471个,其中以发展蚕桑产业为主的脱贫村125个,占脱贫村总数的27%。
她积极向省内外推广“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产业扶贫模式、“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组织+共育户+蚕农”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茧站+共育户+蚕农”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累计推广235.42万亩,累计新增利润29.40亿元、新增销售额123.17亿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带动蚕农人均增收3000元。其中,集成创新蚕桑村企共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新机制,《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珙县蚕桑园区“四强化四提升”助农增收得实效》获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联农带农十大典型模式、被纳入全省蚕桑新机制推广范例。
2024年宜宾市珙县、兴文县共123个村组织建立村企共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村有千亩桑,振兴稳小康”的乡村振兴模式、“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育户+蚕农”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茧站+共育户+蚕农”社会化服务体系等,2024年村集体经济组织预计可获得组织服务费奖励500余万元,80%蚕桑村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
何建梅始终坚持用心用情服务群众,担岗天府农业大师和科技特派团长角色,坚持深入基层,常年在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构建了“经营主体+共育户+蚕农”的技术服务新网络。
她和团队成员组建了宜宾蚕桑管理群、共育群、大户群、四上企业群,多维度线上线下为业内同志答疑并相互分享经验做法。她通过“请进来”专家讲座和“走出去”现场观摩学习,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蚕农等10万人(次)以上,培训新型经营主体5420人(次),编写培训手册16册,发放技术资料5万份(次)以上,有效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受蚕农好评。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何建梅用二十年的坚守和奉献,为蚕桑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领路人,更是农民增收的贴心人。从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到乡村振兴嘹亮战歌,她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蚕桑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地方走向全国;始终用科技赋能产业,用创新引领发展,用真情服务群众,用行动诠释担当。
(四川省妇女联合会供图)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