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万学事迹
2025年03月07日 23:16:53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徐佳
人物简介
万学,女,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斑竹乡小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省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执委、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第一批国家乡村工匠名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四川省乡土人才、四川省农民技师等荣誉称号。2025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与竹相伴 编织幸福 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
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斑竹乡的工作室里,万学正专注地编织着一件竹编艺术品。篾条在她手中飞舞,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从普通的农村女孩到享誉国内外的竹编大师,万学用双手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与竹相伴
初心不改的创业征程
万学出生在四川眉山市青神县农村,自幼深受竹文化熏陶。她因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当地竹编厂工作,也由此踏上了竹编之路。
20年间,万学竹编技艺日渐精湛,从普通学员成长为班长,后负责新学员培训,再担任竹编博物馆馆长,还升任公司办公室主任。 这段经历也为她后来创业奠定了基础。
2009年,她受邀到南充市高坪区创业。创业之初,资金、人员、销路等问题接踵而至,她逐一攻克。为打开市场,万学频繁奔波于国内外参展,足迹遍布内蒙古、上海、广州等地,以及意大利、马来西亚、法国、土耳其、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家。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万学的公司多次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当地群众也从中受益颇丰。
匠心独具
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为推动竹编产业的创新发展,万学创办了竹编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领研发团队不断探索,成功推出《八骏图》《隐形观音》《兰亭序》《竹艺灯饰》等300多个竹编新品。
为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并促进人才发展,她带领团队创新编织方法,改进技术,激发全员创新动力,积极申请发明专利。目前,团队已成功申报《竹片钩针》《竹编字画用的破丝排针》《一种多功能用竹篮》等3个实用新型专利。
品牌建设方面,万学还带领团队注册了《斑竹竹艺》《万学》《斑顺》《万顺斑竹》《川东北竹海》等7个商标,涵盖多个品类,进一步提升了竹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仁心永恒
助力乡村脱贫致富
万学曾说:“竹编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希望通过竹编改变更多人的命运。”为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她把扶贫车间、基地办在乡村,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增强自信。
2009年3月,她在斑竹乡举办首期竹编培训班,招收30余名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白天讲授文化课,下午手把手指导编织操作,培训效果很好。2015年,她在该乡牵头成立竹编专业合作社,并在区内19个乡镇及仪陇等县市组织了20多期竹编培训班,培训妇女、残疾人和老人1000多人,使他们熟练上岗,合作社则负责回收销售学员们的竹编产品。社员工资从每月400-500元增长到2000-5000元,大家参与手工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017年,该合作社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54岁的社员李阿姨因车祸高位截肢,在万学的帮助下,她在家编织竹编,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还开了一家副食店,逐步走出车祸阴影。82岁的姚华珍奶奶也通过竹编每月收入上千元,她感慨地说:“学到了竹编技术,靠自己双手挣钱。我老了还能像工人一样领工资,特别开心!”像这样通过竹编奔康的家庭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摆脱了贫困,更告别了精神上的贫瘠,对未来充满信心。
文化传承
竹编技艺的乡村新生
在万学及团队的积极助力下,2023年,高坪竹编成功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年来,高坪区长乐镇庙子沟村等地已形成竹编产业化生产,“竹编一条街”在偏远乡村悄然兴起。斑竹乡堪称竹编技艺传承的典范之地,随处可见上至80岁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童飞舞篾条、快速编织,每个家庭就是一个小流水车间。
除了主基地斑竹乡,他们在偏远村社也建立了5个生产点。乡村大路上,随处可见村民背着背篓、骑着摩托、开着小车交竹编产品的场景。通过技术、文化和产品相结合的精准帮扶模式,很多村民得以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同时,竹编产品也借助“川妹带川货”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万学始终坚信“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通过技艺传播、培训和普及,带领留守妇女、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通过勤劳实现自身价值、编织出幸福生活,让竹编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为乡村注入活力与生机。
她说,每当看到村民将原本当柴烧的竹子变成价值几十元甚至上千元的工艺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地生活,自己就由衷地感到欣慰。她深知,自己的付出不仅值得,更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结语
从青神县的竹林到高坪区的乡村,从贫困女孩到非遗传承人,万学用37年的坚守,不仅让竹编成为高坪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还用她的智慧和坚韧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卓越风采与担当。
(四川省妇女联合会供图)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