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本网原创

全国人大代表苟兴龙: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培育未来创新人才方阵|两会最前线

2025年03月11日 19:02:01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刘浩然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四川新传媒集团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余开洋 陈淋 摄影报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构全球经济版图的当下,教育如何回应时代之问?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苟兴龙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议》,系统阐述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的战略路径,为培育适应未来科技竞争的创新人才方阵提供 “达州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苟兴龙

  破局人才之困:以战略思维谋划 AI 教育布局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高达 500 万,预计到 2030 年需求将增长 6 倍。” 苟兴龙指出,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必须以“全链条思维” 重构教育生态。他的建议直击三大痛点: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导致人才知识结构单一、课程体系滞后于技术迭代速度、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闭环。

  作为长期深耕高等教育一线的实践者,苟兴龙所在的四川文理学院已率先破局。学校 2023 年成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构建起包含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 5 个本科专业的学科群,并开设 “人工智能 + X” 微专业,累计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2000 余人。这种 “通专结合” 的培养模式,正是其建议中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的生动注脚。

  创新培养范式:“六位一体”构建教育新生态

  在建议中,苟兴龙提出 “六位一体” 的实施路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课程教材体系、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加快师资培养培训、优化智慧教学环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方面,建议推动人工智能成为一级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促进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 “人工智能 + X” 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建设课程教材体系方面,建议构建大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虚拟、兴趣与特长相结合,科学规划教材,开展常态化教学与评价;打造网络教学平台方面,建议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网络课程资源,打造开放获取、方便使用的 AI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师资培养培训方面,建议增加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学科专业硕、博士招生指标,将 AI 教育与实践纳入教师培训,扩大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范围,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促进教师和企业专业人才双向流动;优化智慧教学环境方面,建议将人工智能教学条件改善和设备更新纳入相关计划,加大经费投入,升级智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 AI 实验(训)室和应用场景,加强校际共建共享 AI 教学场馆,鼓励校企和科研院所共建 AI 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建议完善 AI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国家卓越 AI 人才培养计划,开展 “沃土计划”“脱颖计划”,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实验班,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举办 “AI+” 创新大赛,推动 AI 创新成果应用转化。

  面向未来:在守正创新中培育时代新人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苟兴龙表示将在建议中增设 “科技伦理” 模块,强调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 AI 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工具人’,而是塑造‘完整的人’。” 苟兴龙表示,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必须坚守 “以人为本” 的核心理念,既要培养驾驭技术的能力,更要厚植科技向善的价值根基。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