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
2025年03月20日 08:05:32 来源:成都商报
业内普遍预计,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也是商业化落地的元年。随着技术迭代进入爆发期,如何将实验室中开发的原型转化为可批量生产的消费产品?这关键的一步里,有企业的艰难探索,也需要城市的奋力托举。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获悉,日前成都已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按照场景赋能、专班推进的思路,通过场景化落地,帮助“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逐步打开商用大门。
打造创新共同体:技术提供方和场景用户方各展所长
在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记者看到了新鲜成立且不断壮大中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
20多人的团队,由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牵头,有来自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技术提供方,也有来自发改、科技等职能部门、医院、养老院等单位的场景用户方。在这里,真实使用场景的人提出真需求、真问题,技术提供方联合攻关、精准击破,他们所构成的一个创新共同体里,将通过磨合融合和各展所长,共同解决“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在使用中的真问题。
为何会以专班形式来整合政府与市场两股力量?当记者提出这一疑问时,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场景组组长刘莎用了另一个问题来解释,当前我们谈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问题,不是谈的技术问题而是机制问题——“我们如何通过搭建场景、建立协同机制来适应未来产业、适应高速发展的技术?”
刘莎介绍,专班将通过聚集具有代表性的“成都造”人形机器人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的上下游左右岸企业,共同针对某一具体难题或某一具体产品开展联合创新,在技术突围的基础上,与用户方开展联合攻关作战,进一步在真实场景中拓展应用,实现技术迭代和产业化。这其中,关键在于真实的场景和需求,而非科研方的“拍脑袋”,这就拉近了创新与市场的距离。
“和北京、上海、杭州、深圳4个城市相比,成都的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有差距的,但我们是有资源禀赋的,如果用好的方式来催生赋能,是能够跑到第一梯队的。”刘莎表示,成都的“打法”是以真实的场景来催生人形机器人的产品率先实现小规模量产,并不断在实战中迭代到大规模量产。
场景打通堵点:帮助企业实战应用和技术迭代
上周,在成都市机器人医疗康养场景应用供需对接会上,成都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分别发布了首批机器人进养老服务机构、进医院场景需求清单。22类机器人即将“上岗”,到养老服务机构和医院里开展康复护理、智能导诊等工作。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信息部副部长张龙表示,场景的开放与科技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应用场景作为‘试验田’,才能让更多‘聪明’的机器人被挖掘与应用。”谈及参会感受,他坦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了解到成都研发机器人的公司在做什么,同时也让这些科技公司了解市场真正需要什么。可以说,这是一场探索与应用的‘双向奔赴’。”
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机关党委书记丁琴表示,今年将陆续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开放城市场景,希望有能力的企业各展所长,组成创新共同体来揭榜,深度参与到场景建设中,实现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阶段,在场景中做开发验证的过程,特别必要和关键。”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高布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正在经历从技术迭代到商业化落地的契机。“现在考验各家的,就是如何把技术真实地运用到商业化场景中做落地方案,能不能基于规模化落地去优化技术和稳定性。”
成都集中发布场景,来帮本土企业实现技术的落地和迭代,正切中了企业所需。高布春认为,从政府的角度去推动场景开放,包容机器人产品落地,将更快推动“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在市场中率先突围。“专班联合创新的形式,将更好地整合产业链上各资源的优势,通过开放合作促进机器人企业的合作共赢。”
(记者 钟茜妮)
编辑:许成嵩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