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即时快讯

关于第35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专项初评自荐、他荐作品的公示

2025年04月10日 04:13:20 来源:四川新闻网

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第35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报送通知》《关于开展第35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应用创新和新媒体新闻专栏作品专项初评工作的通知》要求,四川新闻网刊发的作品《川行两万里》《h5|以江河之名》拟通过自荐、他荐方式参评第35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专项初评。

现将作品相关信息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自2025年4月10日至2025年4月16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反映。

联系方式如下:

电话:028—65783003

邮箱:941960320@qq.com


附件

作品参评材料

作品一:

  1. 参评作品推荐表

           
           
           

2.参评人员诚信承诺书

3.报送单位诚信承诺书

4.作品二维码及链接

创意H5丨川行两万里!解锁“AI”意满满的履职长卷→

https://scnews.newssc.org/system/20240309/001436063.html

5.作品内容完整文字稿

【创意H5】川行两万里!解锁“AI”意满满的履职长卷→

阳春三月,2024年全国两会如约而至。春到华夏,时盛岁新。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

2024年,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10000公里,巴山蜀水自此之后,将可书写“川行两万里”的豪情篇章。

过去一年,政协委员们以脚步丈量巴蜀大地,翻越巍巍巴山,走过川西高原,把关注投射到长江两岸。

他们牢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之殷殷嘱托,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践行“有事来协商”,共谱时代新篇章。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跟着“龙宝”链接【川行两万里】那些事儿,讲述委员履职故事,听“多声部”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以“小欢喜”迎中国式现代化的“醉春风”。

AI故事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国政协对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拓展基层群众参与政协协商渠道、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提出明确要求。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政协部署要求,四川各地政协创新搭建“有事来协商”基层协商平台,2023年累计开展活动9600余次、提出意见建议3.1万余条、帮助解决问题2.1万余个,充分激发协商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生机与活力。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将迎来四川省政协成立70周年。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选取了“有事来协商”中“院坝协商”“烟火火”等典型案例,涉及民生、文化、农业等热点话题,经由“龙宝”通过场外连线的方式分享给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听听委员们的见解,共同探讨解题之道,寻找创造幸福生活的锦囊妙计。

H5完整文案

当我们谈论幸福时,谈论什么?

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还是乡间清晨丰收的麦田

家国天下,个人命运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跟着龙宝踏上政协委员的精彩履职路

从成都平原出发

跨越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

在“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的沃土之上

开启一场“川行两万里”的奇妙之旅

(注:2024年,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10000公里)

寻找新时代的解题锦囊

听见那些向往美好的心声

看见幸福写在群众的笑容里

随离离春风,前行!

按钮:

点击开启图鉴

【案例1】建邻里食堂

主题页:

“烟火火”

让邻里食堂飘出幸福味儿

龙宝:

这个社区食堂看起来很巴适,跟龙宝一起去看看这是谁提的“金点子”吧~

按钮:

解锁故事

提问:

老人就餐难如何解决?

邻里食堂没资金咋办?

食堂设备从哪来?

按钮:

前往查看

龙宝:

这么多问题,委员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政协委员:

最近收集了一些意见,居民们希望开办一个社区邻里食堂。

市烟草公司成员:

经过调研,我们决定捐赠10万元,建社区邻里食堂。

市邮政银行成员:

有邮政社保卡的人来食堂就餐,可以每天减免5元餐费。

市电信分公司成员:

我们为食堂免费捐赠收银设备。

市移动分公司成员:

食堂餐桌椅由我们免费捐赠。

委员工作室成员:

感谢大家的支持,接下来我们就联系社区落实食堂选址地点。

按钮:

实地走访,启动!(进入视频)

龙宝: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食堂已经建起来了,看看反响如何吧!

弹幕:

邻里食堂真是便宜又实惠。

以后再也不用为就餐难发愁了!

太好了,家门口就能吃上便宜又健康的好饭!

菜品丰盛,分量十足,性价比超高,强烈推荐!

感谢“烟火火”,感谢各单位。

龙宝:

为“烟火火”委员工作室成员们的“金点子”点赞!

按钮:

获取锦囊

锦囊内容:

作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工作载体,乐山市市中区通江街道茶坊社区的“烟火火”委员工作室,推动市、区两级政协委员积极下沉社区、服务群众,发挥委员所在行业的资源优势,出实招、谋良策、建诤言、聚共识,茶坊社区邻里食堂的建成就是围绕群众所盼、发挥委员所能的生动实践。

按钮:

收下锦囊

龙宝:

恭喜你收集到社区治理解题锦囊!

按钮:

首页

背包

物品栏

收集更多解题锦囊,解锁龙宝至臻卡

龙宝:

2024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如何让“烟火火”这类成功经验惠及更多群众呢?跟随龙宝现场连线住川全国政协委员郑鈜,一起来听听TA关于民生保障方面的建议。

(进入连线视频)

按钮:

查看更多

龙宝:

继续开启下一段旅程,收集更多解题锦囊,将有机会解锁隐藏惊喜哟。

按钮:

继续解锁

【案例2】护一江清水

主题页:

“协商”出实招

携手同心共护一江清水

龙宝:

这条河的水好清澈呀,他们是如何把河水变得这么干净的?快跟龙宝一起去看看吧~

按钮:

解锁故事

提问:

河水为什么变浑浊了?

怎样让浑水河变身清水河?

如何发动群众守护清水河?

按钮:

前往查看

龙宝:

一起去看看委员们如何协商出实招?

县政府领导:

排入浑水河的污染物和污水越来越多,河水量却逐年减少。

县政协党组成员:

为了减少污染,最好每月开展巡河,解决乱占、乱采、乱建、乱堆“四乱”问题。

智库专家:

我们定期对浑水河水质进行监测,为浑水河科学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群众代表:

让群众参与进来,组成志愿者小分队,对河道附近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按钮:

实地走访,启动!(进入视频)

龙宝: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浑水”变“清水”啦!

弹幕:

每次看到浑水河现在的“美貌”都好欣慰。

看到浑水河的变化,真正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不止河水变清,河岸景观也焕然一新了!

浑水河的变化有我一份力,好自豪。

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呼吸着新鲜空气,好放松。

龙宝:

有了成员们的“治河经”,让浑水河水变清!给力!

按钮:

获取锦囊

锦囊内容: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三江口考察时的谆谆嘱托。加强长江支流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宜宾市长宁县采取县、镇、村三级联动,充分发挥“‘竹’事好协商·枝叶总关情”特色协商品牌作用,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共护、共治、共管的长效机制,让浑水河不再“浑”。

按钮:

收下锦囊

龙宝:

恭喜你收集到生态环境改善解题锦囊!

按钮:

首页

背包

物品栏

收集更多解题锦囊,解锁龙宝至臻卡

龙宝:

2024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如何让清水长流,把“治河经”更好地推广运用?跟随龙宝现场连线住川全国政协委员陈槐,一起来听听TA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

(进入连线视频)

按钮:

查看更多

龙宝:

继续开启下一段旅程,收集更多解题锦囊,将有机会解锁隐藏惊喜哟。

按钮:

继续解锁

【案例3】激古镇活力

主题页:

让千年古镇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焕发活力

龙宝:

这个古镇好热闹呀,跟龙宝一起去看看它是如何吸引到这么多游客的吧~

按钮:

解锁故事

提问:

乡村文旅如何闯出新路?

千年古镇怎样新生破圈?

从哪些方面完善旅游设施?

按钮:

前往查看

龙宝:

委员们有哪些“金点子”呢?快来看看。

姚渡镇党委政府代表:

姚渡镇有许多历史古迹,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加强保护与活化利用。

镇政府代表:

在姚渡大桥头、古建筑(码头)遗址等醒目位置设置有姚渡特色的标识标牌。

县文化旅游局代表:

可以结合姚渡文献资料、民间传说撰写姚渡古镇相关的书籍,绘制姚渡古镇旅游景点地图。

县政协副主席贾琳:

大家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们抓紧落实,其他必要事项我们随时跟进协商。

按钮:

实地走访,启动!(进入视频)

龙宝: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姚渡镇成了文化旅游名镇。

弹幕:

古镇火了,我们的生活也会好起来!

看着古镇越来越好,感觉心里暖暖的。

改造古镇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

各类标识太贴心了,路痴也不怕在古镇里迷路。

好喜欢姚渡古镇的氛围感,还想再来玩。

龙宝:

姚渡古镇焕新颜!龙宝旅游目的地+1。

按钮:

获取锦囊

锦囊内容:

为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振兴姚渡古镇,通过调研,广元市青川县政协和姚渡镇政协联络组围绕姚渡古镇历史文化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开展小微协商,通过集众智、聚合力,为如何将姚渡镇建成川甘陕三省结合部文化旅游重镇,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独特撬动作用。

按钮:

收下锦囊

龙宝:

恭喜你收集到乡村文化振兴解题锦囊!

按钮:

首页

背包

物品栏

收集更多解题锦囊,解锁龙宝至臻卡

龙宝:

2024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如何让姚渡古镇这类乡村文化振兴成功经验得到推广?跟随龙宝现场连线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潘裕萍,一起来听听TA关于文化振兴的建议。

(进入连线视频)

按钮:

查看更多

龙宝:

继续开启下一段旅程,收集更多解题锦囊,将有机会解锁隐藏惊喜哟。

按钮:

继续解锁

【案例4】凭果桑致富

主题页:

“协商”助果桑

让果桑成为村民致富“幸福果”

龙宝:

好多好吃的桑葚呀!种这么多,要是卖不出去咋办?

回复:

不会的!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

龙宝:

真的吗?我们一起去看看是怎么解决的吧。

按钮:

解锁故事

提问:

如何扩大果桑种植面积?

如何保障桑葚销路?

怎样调动村民积极性?

按钮:

前往查看

龙宝:

看委员们如何助力果桑变身“致富果”?

村组干部:

乡亲们可以租土地给公司种,或者自己种,两种选择都行,这样可以扩大种植面积。

村民代表:

那种出来的桑葚咋卖呢?卖不出去咋办?

公司代表:

我们准备采取以市场价和保底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购,大家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政协委员:

还可以给乡亲们一点福利,比如:在不影响桑树生长的情况下,可以在树下种点别的农作物,当然,这得是无偿的,不能额外收钱。

镇村干部:

我们会牵头争取涉农项目和建设资金,绝不能让基础设施“拖后腿”。

按钮:

实地走访,启动!(进入视频)

龙宝:

在大家的努力下,柳姑村果桑基地取得了重要成果!

弹幕:

天,2023年果桑种植面积新增300亩!

2023年6月份鲜果销售额就已经达到220万了。

我们土地租户,户均增收了7100多元呢。

种的桑葚有人收,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太安逸了。

我们的果桑基地,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龙宝:

柳姑果桑结出硕果,村民致富有奔头。

按钮:

获取锦囊

锦囊内容:

甘洛县新市坝镇“特色经济林果立体种植示范基地”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镇村两级充分运用“有事来协商”平台,发动政协委员、干部、村民代表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协商、达成发展共识,并将协商成果深化、转化、固化下来,使柳姑果桑“结硕果”,该项目实现“涅槃重生”,生动诠释了人民政协“有事来协商”不仅“有用”,而且还十分“管用”。

按钮:

收下锦囊

龙宝:

恭喜你收集到乡村经济发展解题锦囊!

按钮:

首页

背包

物品栏

收集更多解题锦囊,解锁龙宝至臻卡

龙宝:

2024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企业帮扶乡村,村企联手,共谋经济发展,如何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跟随龙宝现场连线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一起来听听TA关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进入连线视频)

按钮:

查看更多

龙宝:

继续开启下一段旅程,收集更多解题锦囊,将有机会解锁隐藏惊喜哟。

按钮:

继续解锁

【案例5】推电子医保

主题页:

搭平台 凝共识

聚力推进医保电子凭证全流程应用

龙宝:

现在不带医保卡也可以直接就医购药了,真方便!跟龙宝一起去看看这是如何实现的?

按钮:

解锁故事

提问:

如何提升就医购药便捷度?

怎样普及医保电子凭证?

群众信息隐私安全咋保障?

按钮:

前往查看

龙宝:

进入委员协商时间,看看如何实现“码”上就医?

政协委员:

请大家直奔主题,直言不讳,谈谈建议意见。

群众代表:

速度快一点,希望医保移动支付今年能够上线运行。

群众代表:

移动支付和电子屏界面要简单好用,提升用户的体验性和便利性。

政协委员:

最好培养一支专业的骨干队伍,通过线上线下两头宣传,确保群众的知晓率、激活率、使用率。

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

需要建立完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制度,确保个人信息数据安全。

按钮:

实地走访,启动!(进入视频)

龙宝: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茂县实现了一码在手医保无忧。

弹幕:

电子凭证太方便了,再也不用担心忘带医保卡了。

操作简单,扫码支付,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为医保服务的智能化、高效化点赞!

啥都能在手机上操作,不用再到处排队了。

流程简化了,效率提高了,就医体验直线上升!

龙宝:

挂号看病更便捷,“码”上就医不卡顿。

按钮:

获取锦囊

锦囊内容:

为持续推进医保电子凭证全流程应用,茂县政协积极搭建协商议事平台,邀请各方代表开展协商活动,及时发现全流程应用中的断点、堵点、薄弱点,不断优化医保电子凭证使用环境,更好让人民群众享受医保信息化惠民成果。

按钮:

收下锦囊

龙宝:

恭喜你收集到优质医保服务解题锦囊!

龙宝:

2024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如何让让百姓“医”路畅通?在涉及群众看病、就医方面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跟随龙宝现场连线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一起来听听TA关于医疗方面的建议。

(进入连线视频)

按钮:

查看更多

龙宝:

恭喜你收集到全部锦囊,快来合成AI履职图鉴吧!

按钮:

合成图鉴(合成长图海报)

按钮:

回顾

分享

更多

6.音视频内容完整文字稿

案例视频

委员工作室助力社区“烟火气”

旁白:

都说“民以食为天”

这段时间 

不少市民发现了一个就餐好去处

就是位于市中区通江街道的茶坊社区邻里食堂

一到饭点

就有不少老人和附近上班职工

来到现场排队打饭 

人气非常火爆

据了解 

邻里食堂的筹备以及开业

离不开“烟火火”委员工作室的大力帮助

同期声:

宋纪江

乐山市政协委员 “烟火火”委员工作室牵头人:

我们“烟火火”委员工作室

利用下沉的的1600多个便民服务点

广泛地联系群众 服务群众

去年我们便民惠民

达到了100多万人次

收集的重点社情民意超过了100条

我们“烟火火”委员工作室和茶坊社区共建的邻里食堂

已正式开业半年时间

食堂聚焦老年群体 重点困难人群的就餐难题

以公益补贴的方式

提供低价甚至免费就餐 

平均每天

就餐人数达到了300人左右 

最高峰超过了500多人

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就餐需求

从运行近半年时间的效果来看 

邻里食堂的建设

既解决了社区民生的“急难愁盼”问题

又体现了我们国企参与社会治理的使命和责任

蹚出了一条

有温度 能落地 可持续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许鸣

乐山市市中区茶坊社区居民:

我们经常在

茶坊社区的这个食堂吃饭

来了过后 

根据我们的体会

能够让我们按时吃饭

这样子确实解决了业主

或者是解决了市民的很大的问题

游建

乐山市市中区茶坊社区居民:

这个社区食堂

我就感觉非常好

我是外地回来的

回来之后对我最大的帮助

就是这个社区食堂

给我解决了

我做饭的难题

食堂的这个菜品丰富

味道也很好

服务态度也非常好 

所以说我是非常满意

旁白:

茶坊社区邻里食堂的建设

成功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

接下来

食堂将继续秉持“有事来协商”的理念

充分倾听市民的声音

打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社区环境

政协“有事来协商” 防洪堤坝暖人心

旁白:

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也是重大的生态工程

近年来

县政协充分发挥“‘竹’事好协商·枝叶总关情”特色协商品牌作用

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 落脚点

在花滩镇精心开展专题协商活动

多次组织实地调研

广泛收集防洪堤项目修建意见建议

确保防洪堤工程建设提质增速落地落实

同期声:

周继航

长宁县政协委员:

在了解到群众对治理防洪堤项目的迫切希望后

经过群众走访 实地调研

第一时间撰写提案建议

最终防洪堤治理工程

被作为花滩镇民生实事项目办理

旁白:

防洪堤修建过程中

花滩镇始终把生态治河理念落实到工程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效果

同期声:

曾玉霞

花滩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自项目启动后

我们立即成立工作专班

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定期召集施工方跟踪施工进度

确保工程进度快 质量好 群众满意度高

旁白:

防洪堤工程在避免洪涝灾害发生 

改善沿线水生态和减少河道水土流失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修建完工后

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同期声:

陈静

花滩镇林园社区居民:

这个防洪堤坝建成以后

大家更加安心放心舒心

河道变得干净卫生了

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变得更美好了

现在每天走在新修的步行道

可以在这里跑步健身

呼吸新鲜空气

欣赏沿河的景色

生活美滋滋

助“小上海”姚渡古镇焕新生 他们这样做

旁白:

我叫张垒

是一名来自青川融媒的记者

事情是这样的

那天我接到一个采访任务

拍摄《川行两万里,履职AI图鉴》

四川省政协“有事来协商”典型事例网络宣传视频

很荣幸

这个任务光荣地落在了我的头上

拿到选题

我第一念头想到的是

姚渡古镇历史文化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

围绕这个选题

我苦思冥想

挖掘与保护很好体现

但要怎么更好地活化利用呢

师傅告诉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所以我决定出发去现场看看

来到自古有“小上海”之称的姚渡古镇

这里的景观让我不断迷失了方向

离选题越来越远

还好在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中

让我遇到了县政协经济委主任朱吉宝

朱主任

你好小张 欢迎欢迎

在他这里

我终于找到了标准答案

同期声:

朱吉宝

青川县政协经济委主任:

青川县姚渡镇位千川甘陕三省交界处 白龙江畔 

历史悠久 风景优美

因姚姓人摆渡而得名

古镇素有鸡鸣三省“金三角”之称

古镇曾是川北连通陕甘

并通达川南的交通要道 

繁华一时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

古镇逐渐失去活力

历史文化遗产未得到妥善保护

为振兴古镇

县政协充分利用青言青语协商成事平台

由政协委员牵头联合相关专家、本地乡贤及当地干部群众

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实地调研

提出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姚渡古镇历史文化的议题

经过多次走访座谈

收集到了多条有关商贸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的保护、古渡口码头的复原以及提升古镇知名度的建议

在此基础上

姚渡镇政协工作联络组召集相关人士在姚渡镇召开了协商议事会

在协商会议上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达成四点共识

一是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与姚渡镇政府合作 

挖掘整理民间文化

二是在醒目位置设置特色标识标牌

三是编写姚渡古镇相关书籍

绘制旅游地图

四是随时跟进协商其他必要事项

目前

姚渡镇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已启动

有望重振古镇

推动地方发展

“有事来协商” 让柳姑果桑“结硕果”

记者:

大家好 

我是小罗

事情是这样的

前段时间熬夜上瘾

让我本来就高的发际线又高了一点

然后我就在网上寻找“及时止损”的办法,

但感觉都不太靠谱

于是我发了一个朋友圈

正好有朋友看到了

就推荐我“食补”

他说柳姑村种的“果桑”品质很好

可以试试

咦?

柳姑村啥时候种果桑了?

于是我找到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了解了一下情况

同期声:

岳果铁

甘洛县新市坝镇党委副书记

新市坝镇政协委员联络点召集人:

这个项目是2022年底开始实施的

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但产业发展不顺遭遇瓶颈

2023年3月

我作为新市坝镇政协委员联络点召集人

利用“有事来协商”平台

召集镇村干部、村民代表、村组干部、政协委员和公司代表

主要围绕“3+N”种植事宜、实施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友好协商

达成一致意见

在实施土地租金和自主种植增收+务工增收+林下种植创收+集体经济分红四种增收模式的同时

也让柳姑村果桑产业

结出“累累硕果”

在当年年底实现量产和户均增收7100余元

记者:

这么说吧

当时柳姑村果桑基地因为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群众种植意愿不强等问题遭遇发展瓶颈

但经过“有事来协商”基层民主协商政协委员履职联络点的介入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经过统一协商

提出了建基地、抓种植、拓销路、树品牌、促融合的果桑产业五步发展思路

2023年 新增果桑种植面积300亩

落实项目建设资金396万元,

有效破解了基地建设“瓶颈”

截至目前

果桑基地实现鲜果销售收入220多万元

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余元,

群众务工增收48万余元

203户土地租户户均增收7100余元

这个案例

其实就是甘洛县基层民主协商“有事来协商”平台

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成功实践

既助力村集体、投资商和老百姓实现多方共赢

又助推新市坝镇柳姑村乡村振兴果桑产业

平稳致远 健康发展

2023年来

甘洛县政协开展“有事来协商”活动640场次

实际解决问题1177个

提出建议1675件

参与委员1763人次

形成典型案例22个

推动产业 基建等290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有事来协商”这个平台

就是人民政协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为人民”的作用而建设的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挥出了很大作用

希望今后也能更多地惠及群众

茂县:政协有事来协商“码”上就医 不再“卡”顿

字幕:

茂县群众:索郎王么

我这会都已经把医保的那个

手机上都把号都已经挂好了

自从有了这个电子医保过后

拿一个手机就对了

很方便

茂县群众:

杨佳英

一个手机上面可以绑定几个人

家属上面娃娃爸爸妈妈都绑到上面

然后我们现在挂号啊缴费特别地方便

旁白:

挂号?缴费?

他们说的不就是政协有事来协商商量的医保电子凭证么?

真这样好用?

我们去看看

8月15日 茂县政协召开推进医保电子凭证全流程应用协商座谈会

来看看参会的政协委员怎么说的

同期声:

许英

县政协委员

茂县医疗保障事务中心主任

协商会上

大家都开诚布公直奔主题

谈建议意见

通过委员和有关部门的互动交流

协商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同期声:

这儿就有一个二维码

二维码

下次你给医院就用这个医保电子凭证这个二维码

它和社保卡是一样的作用

所以你们就不用带这个社保卡

这个方便了你们参保群众

旁白:

许英委员还告诉我们

会后相关部门也是多措并举

积极落实协商成果转化

有序推进医保电子凭证全流程应用工作

确保医保便民措施尽快落地见效

同期声:

药店老板:杨雪

以前没有开通电子医保凭证的时候

一点都不方便

老百姓来买个药都是要带身份证 带医保卡 很不方便

现在我们这开通电子医保凭证之后

拿个手机就可以刷了

很简单很方便

旁白:

截至2024年1月31日

我县电子医保凭证激活42658人

激活率44.06%

15.2万人次使用了电子医疗凭证结算医疗费用

使用率达到37.8%

有事来协商羌山议事堂小微协商活动自开展以来

共计协商13次

协商提出意见建议60余条

参与委员群众达500余人次

同时

茂县政协对协商成果进行跟踪问效

确保协商结果件件得到落实

连线视频

连线全国政协委员陈槐

龙宝:

陈委员您好,我是川网特约主播龙宝。

陈槐:

谢谢龙宝,我是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陈槐。

龙宝:

今年全国两会,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建议?

陈槐:

大家知道,在过去四川的国考断面的优良率是100%,同时它在全国的优良率是排名第一的,也就是说,四川至少从水资源、水生态这个角度来讲,四川的这个生态环境保护其实是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比较大的一个成绩。所以说,我今年关注的方向,也从之前的法律体系、大型的工程、乡村振兴与城市的发展协调的这个角度,转向了我们要去思考发展模式的转化以及对我们的这个生物资源的利用上去发力。还有一方面,就是过去我们更多地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在逐渐提升的态势下,我们可以考虑生物资源可持续的、无风险的这种利用了。所以说,今年我的另外一个提案就是关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甚至是高效的利用。

连线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

龙宝:

甘委员您好。今年全国两会您主要关注哪方面话题?

甘华田:

谢谢龙宝,我是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那么今年我在给大会的这个提案是关于基层医疗的问题。

龙宝:

您认为我国基层医疗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甘华田:

那么现在这个基层医疗最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这个软件、就是人才的问题。硬件实际上都已经非常好了。但是这个软件,特别是人才方面,这个方面还需要加强。那么这个基层医疗的话,国家投入很大,也采用了很多措施。但是老百姓对这个基层医疗,一方面还是信任度不够,对基层医生信任度不够。另一方面我们基层医生医疗水平的质量,还需要不断地提高。

龙宝:

针对基层医疗,你有哪些建议?

甘华田:

那么在这方面呢,我们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培养问题。人才培养一方面是要加大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还要从长远的一个长效机制来考虑的话,需要有更多的大学生来进入基层医疗,进入社区,进入卫生院,这样才能把基层医疗做强。那么基层医疗做强了,我们这个分级诊疗制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连线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

龙宝:

李委员您好,今年全国两会您主要关注哪方面话题?

李正国:

谢谢龙宝,我是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我今年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龙宝:

针对粮食安全,您有哪些建议?

李正国:

前不久,我到相关部门就粮食安全做了相关调研。去年底,粮食安全保障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今年6月1日起施行。那么围绕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施行,我提出了相关的一些建议。第一就是我们希望利用这个粮食安全保障法出台的契机,制定相关的一些配套措施,加大执法的力度,合理的安排预防粮食仓储的这种布局,提升粮食科技的自立自强,加大我们科技方面的创新,为我们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

连线全国政协委员潘裕萍

龙宝:

潘委员您好,今年全国两会您主要关注哪方面话题?

潘裕萍:

谢谢龙宝!我是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潘裕萍。我今年带上全国两会的提案是建好用好村史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龙宝:

针对这一建议,您前期做了哪些工作?

潘裕萍:

我们到了一些农村的社区,也到了方志馆、地志办这些地方进行了解。在整个成都市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建了49个村史馆,村史馆在传承文脉这一块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把它建好了,那么对助力我们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块呢,是非常具有助力的。

龙宝:

村史(方志)馆建设现状如何,有哪些建议?

潘裕萍:

(这个)方志馆,现在我们发现单位不明确,所以它就显得形式就比较单一。有的就是陈列了一些展板,什么音频、视频这些也缺少。那么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还不太够。所以我们觉得还应该就是加大政府对这个农村文化振兴这一块的一些投入,一些实体的建设,硬件的投入。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还有人才这方面的匮乏,也需要我们去进行这个培育,去(培育)一些讲解员啊,还有在地志办的指导下,怎么能够把这个方志馆陈列有序,把它建设更好一些。

连线全国政协委员郑鈜

龙宝:

郑委员您好,我是川网特约主播龙宝。

郑鈜:

谢谢龙宝,我是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司法厅的郑鈜。

龙宝:

今年全国两会您主要关注哪方面话题?

郑鈜:

我关心老年人配餐的这样一个主题。我曾经有相关的提案,对于老年人配餐的机制改革和进一步的完善工作提出了建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很关心社会治理的相关话题。其中,对于老龄化社会如何来对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帮助和社会服务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提案的持续办理和全社会的关心,能够为老年人解决餐饮的问题,解决配餐进一步实惠便捷的问题,使得全社会都能对老龄化的社会建设做出更多积极的贡献。

龙宝:

为解决全国各地有需求老年人的就餐困难,进一步加快推动为老年人配餐的工作,您有哪些建议?

郑鈜:

关于加强老年人配餐制度建设的相关话题呢,我有以下的一些建议,第一个是将老年人配餐作为加强和完善老年人服务的相关内容。因为部分调研的老年人反映餐饮可能是他们生活当中更为重要的内容,而居住和出行在很大程度上需求量不像我们的餐饮要求得那么迫切。第二个呢,是我们在机制上要进行不同的探索,包括社区独立承接这个餐饮的相关功能,也可以增加一些社会企业、公益组织,不同的模式共同地参与。还可以把中央厨房、社区配送以及相关的配送的信息和一些功能都能整合进来。最后是在餐饮配送的过程当中,要注意食品安全的监管,要保证我们的食品品质和食品卫生。这一块呢,也是对我们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一个基础的保障。

7.作品首屏首页截图

【创意H5】川行两万里!解锁“AI”意满满的履职长卷→ 首页首屏截图

8.获奖证明

           


           

作品二:

1.参评作品推荐表

2.参评人员诚信承诺书

3.报送单位诚信承诺书

4.作品二维码及链接

以江河之名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topic/14502/index.shtml

5.内容完整文字稿

以江河之名

纵观中国版图,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份仅有两个,“千河之省”四川便是其中之一。

顺流而上,我们在川西高原红原县境内寻访到一处秘境——查针梁子。

查针,藏语意为红柳;梁子,代表高高的山梁。这里,红柳成荫、格桑遍地。山梁南麓的梭磨河顺流而下,汇入万里长江;山梁北麓的白河平缓蜿蜒,淌进九曲黄河。

这里,是长江、黄河的天然分水岭。

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因江河滋养而生,更以江河儿女为荣。以江河之名的故事,沿着山梁一路流淌,生生不息。

约定:18万个编织袋 4400吨垃圾“这个习惯,改不过来了”

国道248公路沿线,这群人又来了。

“捡干净了么?”热不洛从面包车探出头,望向路边的编织袋。

“不慌,下面还有。”扎布把绳子绑在腰间,俄木扎西用力拽紧,顺着接近90度的悬崖把他往下放。

十多分钟后,回到地面的扎布手里多了几个塑料瓶,把瓶子放进编织袋打包,然后扔到热不洛的后车厢,汽车一路向村上的垃圾回收站驶去。

每隔一两公里,路边就摆放着一两袋打包好的编织袋。袋子附近,总能看到手拿火钳,埋头捡垃圾的村民。

从壤口村村口到黑水县哑口山山脚下有将近60公里,热不洛早已记不清,这是11年来第几次往返这条线路。但村里的工作总结材料里清晰地记录着:2013年以来,壤口村村民自发在查针梁子片区捡垃圾,总计约4400吨。

“每次捡垃圾都要用将近50个编织袋,每天都捡。”热不洛打开手机计算器,“算起来,这些年我们一共用了将近18万个编织袋。”

4400吨垃圾,18万个编织袋,这是一个普通牧区村庄与垃圾“抗争”的11年。

壤口村,是查针梁子南麓梭磨河流经的第一个村庄。梭磨河顺流而下汇入长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也是壤口村的母亲河。

在热不洛的记忆里,村里通自来水是十多年前的事。在这之前,梭磨河的水就是壤口村的直饮水。

也差不多是那时候,国道248线自驾游兴起。不久后,当地将查针梁子打造成景区,游客越来越多。同样多起来的,还有矿泉水瓶子、方便面盒子、塑料袋子……“我看到垃圾就捡,但是捡都捡不完。”

自家草场离梭磨河水源最近的刚丕曾经也很苦恼。

几年前,刚丕家的牦牛突然不吃草了,越来越瘦。第一头牦牛死后,刚丕剖开牛肚子才发现——满满当当全是消化不了的塑料袋,甚至还有塑料瓶的残渣。

刚丕不想重蹈覆辙,于是带着全家开始捡垃圾,3岁的小孙子也跟着一起。

有同样选择的,还有78岁的年木西大爷、壮实的俄木扎西大叔、村里最爱唱歌的仲姐……渐渐的,壤口村800多个村民都形成了默契的“约定”,自发参与到这场与垃圾旷日持久的“抗争”中来。

这一捡,就是将近10年。也正是在这10年里,梭磨河的水一直清澈见底、沿岸的草场始终干干净净。

两年前,在红原县的组织下,壤口村的18位村民组成了相对固定的保洁队伍,热不洛成为领队,每人每月能领到800元补贴。虽然有了“正规军”,但村民们依然坚持每周二、周五全员出动捡垃圾。

这个习惯,改不过来了。

改变:减少的牛群 增加的帐篷“这个‘亏’,还真不亏”

“1、2、3、4、5……”旦真数了数草地上的牛群,今年又少了几头。

“6、7、8、9、10……”旦真又数了数草场上的帐篷,今年又多了几顶。

他翻来覆去地算账,今年少养了那么多牦牛,可能要少赚10多万块钱,但如果帐篷都住满了,应该也能赚回来。

旦真忽然意识到,罗布让泽郎当初劝他的话,或许是对的。

龙日坝村,位于查针梁子北麓,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白河流经的第一个村子,也是进入红原大草原的“第一道门”。

旦真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牧区村庄。小时候,他骑在牛背上,听爷爷讲红军过草地的故事。长大后,他继承了家里的牛群,日子过得安逸富足。

改变发生在2022年上半年,村支书罗布让泽郎来到旦真家的草场,向他提出了一个“不近人情”的想法——减少牛群的数量。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旦真的妻子。

“牛少了我们靠什么吃饭?娃娃的学费还交不交?”

“那牛越养越多,草场还要不要?”

罗布让泽郎的话让旦真若有所思。他想起前一年的冬天,因为草不够吃,才出生的几头牛犊子饿得嗷嗷叫,他只能去十几公里外的乡镇上买草料,才勉强熬过了那个寒冬。

“这几年每到3月初,冬季草场就被吃完了。牛群又跑去吃还没长起来的夏季草场,草不够吃,它们就啃草皮。”说到这里,罗布让泽郎又急又气。

旦真心里清楚,牛再这样越养越多,草皮迟早要被啃光。草抓不住土,土就要流到白河里面,河也跟着遭殃。

话糙理不糙。村里的“一把手”罗布让泽郎和村里的养殖大户旦真就这样达成了一致,带头减少自家的牛群数量。

罗布让泽郎从280头减少到了180头,旦真咬咬牙,从330头直接减少到了150头。

妻子气得跳脚,再次发问:“牛少了,我们到底靠什么吃饭?”

两个男人有自己的打算。

这几年,川西旅游越来越热。龙日坝村既是进入红原大草原的第一站,又紧邻查针梁子景区、俄么塘花海、月亮湾景区,具有天然的旅游接待属性。

按照村里的规划,旦真分到了3亩地的骑马点。

他凑了凑前些年卖牛攒下来的积蓄,购买了十多顶帐篷、成套的露营用品、崭新的藏族传统服饰。2023年,旦真家的牧家乐正式开业。

草原为琴、白河为弦。牧弦,是旦真给牧家乐取的名字。

5月格桑花开,第一批游客纷至沓来。俄么塘赏花、草原骑马、湿地拍鸟、露营观星……龙日坝的风景,让他们流连忘返。

“骑马,一个人收50块;住宿,一个帐篷收100块。满客的情况下,我一天可以接待20多个客人,一年能有3、4万元的收入,但是之前养牦牛一年可以赚7、8万元。”

算来算去,旦真好像觉得亏了点。

算去算来,他又发现自己没有亏。因为帐篷还可以搭得更多,游客也还会来得更多。

2024年的夏天,旦真惊讶地发现,自家草场的草长到了40多厘米高,几乎能没过了小牛。这样的场景,正在龙日坝村不断上演。

通过两年的努力,村上的放牧量得到有效控制,牦牛总量减少了五分之一。225户牧民中已经有35户开启“牧旅融合”新模式。

旦真越来越相信,这个“亏”,还真不亏。

守护:山里的生灵 无名的牧歌“没人比我们更熟悉这片山梁了”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东边升起时,供波甲的家里早已香气扑鼻。

细细一闻,有麦子的甘甜味,还混合着牦牛奶浓郁的奶香——是牧民最喜爱的白面馍馍。供波甲把馍放进包里,快步走出家门。

今天,轮到他巡山。

与其说是巡山,更准确地说是巡护查针梁子壤口村片区。从山脚下的俄么塘到山里的措琼沟,沿途经过草原湿地和原始森林,最终到达终年积雪的山顶,总面积有1.16万亩。

供波甲出生在查针梁子山脚下的一个村庄,查针梁子是他从小到大的“游乐场”。“山里头的每条沟、每棵树,都是我的‘卓不’。”藏语里,这是朋友的意思。

在没有信号的深山,供波甲可以准确地定位和往返。因为熟悉地形,4年前,他和其他19位当地牧民被县里的林草局“相中”,成为生态护林员。

今天,供波甲的主要工作是巡护查针梁子深处的措琼沟。

30分钟的车程后,供波甲到达措琼沟入口处,再往里就不通路了,只能下车步行。

6月初的川西高原气温不到10度。进到沟里首先要经过一条小溪。溪水从山上的措琼海子流下来,冷冽刺骨。

淌水到溪对岸,供波甲发现了一片浅浅的脚印。

“看,好像是草鹿。草鹿的蹄子就是这样尖尖的。”供波甲再往前走了几步,又出现了一堆圆圆的粪便,他一把抓起,“肯定是草鹿!草鹿的粪便就是这样一颗颗的,比羊粪小一点。它们应该是来喝水的。”

钻进森林,供波甲对山里的路摸得熟,一路都走得很快,把记者甩在身后。忽然,他的脚步慢了下来,开始在地上寻找什么。

“獐子最喜欢从这条小路进林子。以前,偷猎的人一般都会在这个地方下套。”供波甲找了一圈,没有套子,他放下心来,加快了脚步。前面的路也越来越不好走。

春夏之际,是动物迁徙和交配的季节。

“你们来得巧,最近天气暖和点了,说不定能遇到盘羊呢。很会爬山的那种羊,见过么?”

城里长大的记者当然没有见过。

“那黑颈鹤见过么?上两个月我还在下面的草笼笼里拍到了它们下的蛋!这两年查针梁子的鸟好像越来越多了。”

这个倒是在新闻里看到过。

“还有一种鹿子,屁股的毛是爱心的形状,叫白臀鹿。”

说到这里,供波甲用手比了个心。正午暖阳洒在这个藏族汉子黝黑的皮肤上,映照出他眉飞色舞的表情。

他说,没人比他更熟悉这片山和山里的动物了。

事实上,巡山的主要工作是护林,比如,检查有无野外用火痕迹、有无森林被乱砍滥伐现象等等。但对于供波甲而言,这个补贴不高、耗时又长的工作,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走近山里的“精灵”。

查针梁子海拔4345米,梭磨河、白河从山脊两侧发源,丰富的水源孕育了各种生命。白臀鹿、盘羊、藏狐、水獭、黑颈鹤等20多种珍稀动物都是当地的“原住民”。

“我小时候最喜欢看《动物世界》,没想到有一天真的做了这样的工作,就像现实版的《动物世界》。”

不知不觉就到了措琼沟最深处。下午两点多,供波甲从背包里掏出馍馍。“带干粮是最方便的,不用生火也不用加热,就不会引发山火。如果掉点食物残渣在地上,动物们也可以吃,没有伤害。”

原来,一大早就做好的干粮,用途在这里。

吃完午饭,供波甲下山的脚步变得轻快了些。回到措琼沟入口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一天的巡护平安结束,供波甲哼唱起了那首没有名字,但在查针梁子家喻户晓的牧歌:

“从雪山脚下流下来的河水,从小就养育我长大。”

雪山间,歌声回荡。歌唱万物生灵,歌唱江河无恙。

讲述:法条的故事 规则的力量“我要留在需要我的地方”

查针梁子山脚下的远牧点不通公路,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嘚嘚嘚……”马蹄声渐近,达尔尕走出帐篷迎上前去。马背上的藏族姑娘身穿利落的法官制服,胸前的天平徽章金光闪闪。

是她来了——尕让卓玛。

远牧点的帐篷不大,卓玛和达尔尕一家三口围坐在火炉前。她翻开了手中的案卷,里面是几起因为破坏查针梁子片区生态环境被判罚的案例。

卓玛今天讲述的案例主角,叫“泥炭”。

泥炭,是湿地沼泽地区的一种独有产物,富含氮、钾、磷、钙、锰等微量元素,属于纯天然有机物质,对于湿地涵养作用显著。泥炭层大多形成于9000年前的冰河时期,异常珍贵,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而在查针梁子片区,就广泛存在着这样的泥炭层。

“去年,有三个人在龙日镇附近悄悄采挖泥炭去倒卖,非法获利20多万元,被判了有期徒刑8个月到3年6个月,同时还被判处了罚金。你们也要引起重视,看到可疑的人,请及时跟我联系。”

说到这里,卓玛提高了声调,达尔尕频频点头。

卓玛,是红原县人民法院的副院长,也是“马背宣讲团”唯一的女法官。

卓玛的宣讲案卷里,除了有盗挖泥炭的案例,也有盗伐珍稀树木、猎捕珍稀动物、森林防灭火的案例。而她的讲述,总是娓娓道来,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法律科普宣讲,卓玛所在的“马背宣讲团”每年要深入远牧区开展10多次。

时间回到卓玛十多年前刚进入法院工作的时候。那时一些牧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他们根本认识不到猎捕动物、砍伐树木、采挖泥炭其实是一种犯罪行为。”卓玛解释道,很多时候,牧民认为捕猎为了果腹、砍树是为了取暖、泥炭在他们看来甚至只是普通的黑土。

单纯的法条讲解,对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牧区群众而言,效果并不好。所以,放在卓玛面前的唯一选择是——把案例揉成故事、做成科普,掰碎了讲给牧民们听。

可喜的是,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交流环节,达尔尕一家积极发问。

“卓玛法官,那外地人来我们这里捕鱼,我该不该制止呢?”

“如果我捡到野生动物的尸体带回家吃掉,会不会被判刑呢?”

“山上的树子这么多,如果不是保护植物,可以砍回来生火吗?”

有问必答,卓玛耐心地作出了解释。

解答过程中,卓玛还会时不时翻开一本红色的工具书,把对应的法条给达尔尕一家看。这本书叫《人民法庭实用手册》。

宣讲员还有记不住的法条?

卓玛笑了笑,“其实书里的内容我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拿着书讲,牧民们就会觉得我更专业,相信我没有‘忽悠’他们。”

对于宣讲成效,卓玛也很有自信。

自信从何而来?她望向不远处的查针梁子。这些年,发生在这个片区的生态犯罪案件数量明显减少了,牧区群众的主动举报变多了。更让她惊喜的是,每次她去往远牧区宣讲办案的路上,“邂逅”的珍稀动物肉眼可见地增加了。

卓玛说自己有一点自恋,“我觉得大家是需要我的,我也想留在需要我的地方。”

从马背上成长起来的这群人,又重新回到熟悉的马背上,把守护这片土地的“规则”带回牧民的身边。

而马背上,始终装着案例、法条和他们的信仰。

见证:合上的相册 摊开的风景“川西高原的生命力,震撼人心”

谢宏程有两个家。

一个是绵阳江油的老家,另一个是300多公里外的阿坝州红原县。18年前,谢宏程来到红原支教,从此,他把家安在了川西高原。

谢宏程留下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他感觉这个地方的教育方法比较落后、教学效果比较差,想凭自己的努力带来一些改变。另一方面,“可以说是一眼万年,这里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驱车前往查针梁子取景拍摄的路上,谢宏程聊起了自己的经历。

车行至山脚下的一片湿地,两只黑颈鹤出现在不远处。谢宏程立马换上长焦镜头,捕捉下了这个珍贵的画面。

“运气绝佳!”黑颈鹤在红原县的产卵期一般集中在3至5月,谢宏程没想到,今年竟然能在6月再次拍摄到黑颈鹤的画面,“看来它们在红原停留的时间变长了。”

但谢宏程今天的目标不是黑颈鹤,而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高山杜鹃。

眼下,正是高山杜鹃盛放的季节。抵达查针梁子景区,沿着步行栈道拾级而上,能远远地看到山林间白色的花团。

谢宏程打开航拍设备,拍下了一组绝美的视频。

在红原,有一群用“画面”讲述查针梁子故事的人,谢宏程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川西的大美风光,在红原达到极致,而红原的精髓,就在查针梁子。原因,就凭借着全国独一份的长江、黄河分水岭奇景。

长江一侧的梭磨河水流湍急,气势汹涌;黄河一侧的白河平缓流淌,九曲回肠。无人机升空,将这一动一静尽收眼底。谢宏程只觉得胸中激情澎湃。

而这一江一河所孕育的生命,更是摄影师们最乐于捕捉的瞬间。

打开他的电脑相册,除了静态的山水,更多的是珍稀动物。漫天风雪中的黑颈鹤、岸边戏水的白鹳、山岭间跳跃的白臀鹿,还有藏在草甸里的绿尾虹雉……

“这些动物所展现的生命力,已经不能用美来形容了,就像是川西高原的呼吸和心跳,震撼人心。”

前几年,谢宏程的工作发生变动,从学校调往县文联主持文化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并组织了定期的摄影采风活动。

“动物需要繁衍生息,所以对环境非常敏感。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也很畅通。这里的环境好了,它们就会‘通知’自己的同伴过来。咱们拍摄的时候就会发现,吔,这里的野生动物数量更多了。”

正如谢宏程所说,仅仅在查针梁子片区,摄影爱好者们就已经拍到包括黑鹳、黑颈鹤、锦鸡、绿绒蒿等十余种珍稀动植物。今年5月,谢宏程更是拍到了3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牛背鹭,这也是红原境内首次拍摄到牛背鹭群嬉戏觅食的画面。

现在,谢宏程还会时不时地回到当初任教的学校,打印出相册里最美、最珍贵的画面,给孩子们讲述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

故事里,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持久坚守,也有顾全大局的产业转型,有对万物生灵的热爱守护,也有提升环保法律意识的深情讲述,还有对这片土地绝美瞬间的生动定格。

千百年来,以江河之名的信仰,像一颗种子深植在查针梁子的山脊,昂扬生长,世代传序。

编者按:

查针梁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民间认为是四川境内唯一的长江、黄河分水岭。但几经考证,这个说法暂无官方出处。

无论如何,在当地牧民心底,“江河儿女”的身份毋庸置疑。而这个身份带来的,是传承千百年的热爱与责任。

春夏之际,我们四访川西高原,翻越雪山、漫步草地、进村入户,对话查针梁子的“原住民”与“外来者”。一路见证江河源头世代坚守的质朴信仰,聆听沿岸儿女传唱千年的生态牧歌。

2024年“全国生态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守护者。

6.音视频内容文案

第一集:《热不洛的编织袋》视频文字

总标题:以江河之名

标题:热不洛的编织袋

文字:8:10am

同期声:

请大家八点半在村口集合

去查针梁子捡垃圾

文字:8:30am

文字:保洁队伍在村口集合,前往查针梁子捡垃圾

文字:9:00am

文字:保洁队伍到达查针梁子,做好准备工作后,开启一天捡垃圾的工作

身份条:红原县壤口村村民 热不洛

同期声:

我叫热不洛

是刷经寺镇壤口村村民

在壤口村

我在分管环境卫生

保洁队伍是2022年1月成立的

总共有18个保洁人员

最小的40多岁

年龄最大的70多岁

将近80岁了

每周二每周五

我们就(各)组织一次

清理河道上的垃圾

和公路边沿的垃圾

查针梁子到黑水(县的)哑口山

将近50公里左右的垃圾

我们分的每个人是3公里

同期声:

我们(捡)垃圾的工具

主要是编织袋和手套

都配备得有

主要是公路沿线的垃圾

编织袋用得有点多

我们捡一次

差不多用五十个编织袋

有很多像他们的编织袋

垃圾袋(都是)他们自己带的

有些时候镇上(发)的垃圾袋用完了

只有自己买了

包括我在内

有些时候买五十个

我自己掏钱嘛

要发给他们(用)

同期声:

从村上出发

到查针梁子山上

基本上8公里

到路途上

他们保洁人员

先把垃圾装到编织袋(里)头

装好了就拴好袋

然后就放到公路边上

我这个车子来装

我就一路上捡起走

到查针梁子山上

(有)三个垃圾桶

装到车上

拉到垃圾处理厂

就大概是16公里

有些垃圾多的

游客多的时候

要跑五六次

反正我一天就要跑个

两三百公里

同期声:

查针梁子这边有几个观景台

照相的人也多

特别是游客来

有些时候不注意

就把垃圾丢到(路边)

有些时候垃圾还是有点多

同期声:

查针梁子山上(负责)的是

刚丕他们

他们两口子分了6公里

有些时候他全家人带起去捡垃圾

反正老老少少都去捡

身份条:红原县壤口村村民 刚丕

同期声:

我们正在捡这个龙达(藏族经幡)

这个龙达

一年四季撒得特别多

除了龙达还有(其他)的(垃圾)

垃圾食品袋

矿泉水瓶

我们都要捡

不捡垃圾的话影响草场

影响环境

牛吃到垃圾

牛容易得病

捡这个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

(保护)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同期声:

我们壤口村(是)梭磨河源头的一个村

祖祖辈辈都爱护这条河

因为它是长江源头

再加上我们这本地

以前没有自来水

我们都是喝这条河(的水)长大的

不管是下雨天也好

下雪天也好

(我们)一直在坚持捡垃圾

再累再苦也觉得值得

在悬崖上面

山坡上堆着的(垃圾)

他们就拿绳子拴到腰上

两个人拽着一个人放下去

把垃圾捡了清理了就对了

同期声:

为了家乡的美丽

这个地方干净了

自己心里也觉得幸福

文字:壤口村,位于查针梁子南麓,是长江上游梭磨河流经的第一个村庄。

从2013年开始,全村自发在查针梁子片区捡垃圾已坚持11年,累计清理垃圾约5.5万吨。

第二集:《旦真的“牧弦”》视频文字

总标题:以江河之名

标题:旦真的“牧弦”

身份条:红原县龙日坝村村民 旦真梦潘

同期声:

我是龙日镇龙日坝村的一个牧民

去年10月我开的牧家乐

(叫)“牧弦”

草原为琴

白河为弦

白河的源头

就(从)查针梁子 (山上)流下来

经过的第一个村子就是我们龙日坝村

文字:

白河位于查针梁子北麓

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

同期声:

(我们)以前是纯放牧

没有什么旅游

牛是祖辈放下来的

现在到了我这一代

我还是在放牧

对牛有很(深)厚的感情

因为它是我们牧民的

重点收入

文字:

2022年为减少过度放牧给白河沿岸草场带来的负担

红原县率先在龙日坝村开展草场改制

减少放牧数量

同期声:

我们这里没改制之前

(我)有330多头(牛)

改制(之后)

每家每户每个人

都分到草场了

比如说我有380多亩

草场(面积)缩小了点

所以说

草场(对于)牛

它就(承担)不起了

草就生长不起来

我们的牦牛

草不够吃了

(草)不够了

牛就减少了

现在(有)150多头(牛)

文字:

2023年红原县通过为牧民分配骑马点的做法

鼓励查针梁子片区牧民利用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牧区旅游业

同期声:

政府也在鼓励我们

往旅游方面发展

我们这里旅游的优势很多

龙日坝就是红原大草原的第一道门

我们这旁边就是花海

(附近有)查针梁子景区

还有月亮湾

一路上很多景区

而且给我们分了这么多骑马点

每个人分了三亩地来发展骑马点

有了骑马点

我们就慢慢发展牧家乐

游客到草原上来

游客可以骑马

来住宿

还有吃藏式的藏餐

我们藏族的服装

我已经准备了很多套

各种服装都有

戴饰配饰都有

穿一身服装照个相

感受草原的那种心情

同期声:

去年就4个帐篷

今年(增加)了总共10个帐篷左右

他们都喜欢(在)这个地方露营

5月中旬就开始有(游客)

游客越多

我们的收入肯定就越增长了

所以说

我们牧民的思想是

把(红原)旅游的“第一道门”打开

我们用最真诚的服务

让游客满意就对了

同期声:

我们草原上的牧民都热爱

爱护这个草原

草原很美很漂亮

花花草草都(长)起来了

我们草原上

各种动物都有

有白鹤

黑颈鹤

牛背鹭

(牛背鹭)很少见

在我们草原上

现在都有

我们和草原上的动物

是和谐共处的

草原不(只)是我们人(类)的

草原是我们的家

也是它们的家

文字:

从2022年开始为涵养白河沿岸草原湿地,

当地牧民主动减少放牧量牦牛数量减少五分之一

全村225户牧民中已有35户开始探索“牧旅融合”新模式

第三集:《供波甲的干粮》视频文字

总标题:以江河之名

标题:供波甲的干粮

身份条:红原县查针梁子片区护林员 供波甲

文字:

8:25am前往措琼沟森林

同期声:

去巡山

今天早上8点半出来

到下午6点半左右

大概开30(至)40公里左右

就是巡这么一天

文字:

10:45am措琼沟森林山脚下

同期声:

这条河

就是从措琼海子雪山脚下流下来的

流到梭磨河里面

梭磨河就是长江的上游

同期声:

草鹿的脚印

你看这么小

一跳一跳地跳过去了

草鹿的粪便就是有点圆形的

比起那个野兔子的粪便还要大一点

同期声:

河边上没有什么垃圾

把你们的袜子捡了吧

我要在这打个卡

发到工作站上去

(让)他们晓得我在林子里面巡山

同期声:(记者:供大哥你走慢点)

同期声:好

文字:

12:25pm措琼沟森林深处

同期声:

草鹿这些动物

经常(走)过这条路

他们(打猎的人)要放套子的话

(会)放这些地方

我们看到套子的话

把它取下来

看一下有没有受伤的动物

同期声:

每年都培训一到两次

培训(主要)就是讲

进山里面

手机也没有什么信号

打不出去电话的情况下

怎么样去救这个动物

(如果动物)脚断了的话

(把)衣服撕下来

把它的脚怎么样包扎起来

(类似)这种(培训)

同期声:

现在的动物也是越来越多了

从小我就很喜欢看《动物世界》

现在我当上了护林员

我就把它保护起来

现实版的《动物世界》

我就觉得比较有意义

文字:查针梁子片区

常见白鹭雉鸡赤麻鸭白马鸡中华鬣羚黑颈鹤等珍稀动物

其中白马鸡中华鬣羚黑颈鹤是国家级保护动物

同期声:

从海拔最高的这个雪山上,

看得到的动物

就是盘羊

大盘羊的话肯定100斤左右

就这么大

文字:

盘羊

又称大头弯羊

盘羊的雌雄均具角

体色暗褐色或污灰

同期声:

山脚下就看得到鹿子

草鹿这种

文字:

白臀鹿

背纹黑色

雄性有角

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

同期声:

这儿再下去就是草原

草原里面就看得到黑颈鹤

文字:

黑颈鹤

有着喙长、颈长、腿长等特征

头和整个颈部均为黑色

仅眼后及眼下有小型白斑

文字:供波甲拍摄画面

同期声:

看得到獐子

公的话就是有两颗牙齿

露出来了

巡山巡护的时候

遇到那些(动物)的话

我时不时会把它拍下来

文字:

13:20pm措琼沟森林深处

同期声:

我的午饭就是这个

早上在家里面煮的奶茶

还有蒸的馍馍

中午就吃点这些干粮

在山上也不能用火

也不能烧火

所以就带个方便的这种干粮

森林里面比较干净

时不时会有一点(垃圾)

时不时有一点的话

就装到这种袋子里面

拿回去

同期声:

这一片沟有5到6公里

走完这整个林子

要1到2个小时

因为这林子里面不好走

文字:

15:00pm 措琼沟山脚

同期声:

保护长江上游

我们还是(觉得)

辛苦也不算什么

保护环境问题

是我们每个生态护林员

应尽的职责

歌词大意:从雪山脚下留下的河水,从小养育我们长大

文字:

查针梁子片区共有护林员20人

均为当地牧民

每年人均巡护里程达730公里

他们身体力行地守护着1.16万亩的森林吧草原和湿地

第四集:《卓玛的工具书》视频文字

总标题:以江河之名

标题:卓玛的工具书

同期声:我是红原县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

也是我们“姐妹宣讲团”和“马背宣讲团”的成员。

身份条:红原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尕让卓玛

同期声:又懂专业知识,

又懂当地语言的话,

对群众的沟通就比较方便。

同期声:在这种情况,

我们就慢慢地

开始搞法律宣传工作,

有些时候是以案说法,

有些时候

就是到每个乡镇对群众做宣传工作。

文字:尕让卓玛宣讲旧照

同期声:我们每次到远牧点(宣传),

我的《人民法庭实用手册》,

这个是必备的一项。

草原这边,

天气变化还是挺多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把

最厚的大衣,

还是要带上。

同期声:我们今天到我们红原县

刷经寺镇的壤口村。

文字:壤口村位于查针梁子南麓,

梭磨河流经的第一个村庄。

同期声:因为这段时间牧民基本上都在远牧点,

集中宣传的机会比较少。

所以我们这段时间的宣传最主要就是,

入户进行宣传。

同期声:藏语大意:

在2020年,(若尔盖)县首次

以非法采矿罪依法判处

盗挖出售泥炭的犯罪行为人,

2023年我们人民法院也对

红原县4个盗挖出售泥炭的行为人

进行了判刑。

同期声:查针梁子是黄河长江的一个分水岭,

我们就对他们,

河流保护

和河流两岸的灌木丛保护,

还有土地资源,

也就是泥炭的保护,

这些方面是讲得比较多的。

文字:泥炭,

是一种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天然沼泽地产物,

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能涵养补给水源,

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在自然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期声:我们等会入户的时候,

去借那些稍微离公路近一点的牧户的马,

到离公路稍微远点的牧户家里去,

做入户宣传工作。

同期声:骑马去宣传,

不是我们这个时候才开始的,

以前的前辈都已经骑马去宣传,

骑马去办案,

骑马去执行。

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我们这的时候,

我们也觉得以前就这样做,

我们跟着这样做。

同期声:藏语大意:有外地人到查针梁子这边来捕鱼,

我们能不能制止他们?

同期声:刚刚看了下刑法(第)340条

同期声:藏语大意:在禁捕区捕鱼违反了法律规定。

以后如果你们看到外地人在这里捕鱼,

可以向当地政府或当地派出所举报。

同期声:好,清楚了。

同期声:虽然我的身份是一个法官,

但是很多时候,

我都(像)是一个法律咨询点。

很确切地说,

就是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

对我们自己当地的生态保护,

能够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荣幸。

我总觉得我在红原这片土地上待着,

我需要红原这片土地,

还有就是我觉得他们挺需要我的,

有点自恋,

所以我也希望待在需要我的地方。

文字:

2006年至今,

“马背宣讲团”“姐妹宣讲团”

走进牧民家开展普法宣讲,

已累积超过100场(次),

涵盖防偷捕盗伐、泥炭保护等内容。

第五集:谢宏程的相册》视频文字

总标题:以江河之名

标题:谢宏程的相册

同期声:我是红原县的摄影爱好者,

从事摄影工作从2014年开始,

到今年已经有十来年了。

拍摄的主体

我觉得更多的是,

红原壮美的风光,

和红原的珍稀动植物。

文字:谢宏程摄影作品

同期声这个片区应该是白河上游的这一段,

所以这边草原比较平缓,

然后滩涂也比较多,

这样就比较适合黑颈鹤在这里觅食产卵。

同期声:前面(几天)发现就在这个地方,

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没有了。

同期声:那儿有两只

那儿有吗

看到没有

对,应该就是这两只

对,这两只

在那儿

好,就停在这。

同期声:今天这个运气绝佳。(黑颈鹤的叫声)

身份条:红原县摄影爱好者谢宏程

同期声:我以前是绵阳江油的人,

也是一名教师。

2006年 8月份我们第一次到了红原支教,

后来是留了下来。

同期声:查针梁子,

它是长江黄河分水岭的这么一个

重要的地点。

长江方向更多的风光是这个高山峡谷,

它的河水一年四季都是清澈见底。

但是黄河这边,

就比较平缓,

它经历了这个九曲十八弯,

我们可能对黄河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它的浑浊和它的蜿蜒磅礴,

所以这是两大水系,

给人不同的感受,

我觉得作为摄影(师),

可以反映两大水系不同的魅力,

这个是最重要的。

文字:谢宏程影像作品

同期声:一般春夏秋冬

代表性的,

这个季节的颜色,

代表性的动植物出来过后,

我们都要组织采风。

同期声:今天我们在这,

航拍的就是这个高山杜鹃,

这有成片的高山杜鹃。

今年这段时间,

是刚好花期正好的时候。

身份条:摄影爱好者 张崇琎

同期声:怎么样?

这儿真的太漂亮了,

你看这朵花,

这山顶上刚好又开了这么几朵。

到时候,

我把我这儿这些好的照片选出来,

全部都存到你那儿的相册里。

要得要得,

巴适得很嘛。

同期声:现在虽然不是老师了,

但是还是经常和学生打交道。

主要是,

把我们拍的一些野生动植物的照片,

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主要是讲,

实际上保护动物离我们很近,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能看到,

这样同学们容易接受,

更容易讲得清楚一些。

同期声:黑颈鹤,有“鸟中大熊猫”之称。

这个鸟叫黑鹳。

黑鹳。

同期声通过这么多年的拍摄,

可以看到我们春夏秋冬绿的颜色

越来越多了,

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这个河水

越来越清澈。

这份工作很有意思,

很有意义,

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文字:据不完全统计,以谢宏程为代表的红原县摄影爱好者,在查针梁子片区已拍摄到黑鹳、黑颈鹤、锦鸡、绿绒蒿等至少十余种珍稀动植物。

今年5月,在红原县首次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牛背鹭群迁徙的珍贵影像。

7.作品首屏首页截图

7.获奖证明


 

编辑:王敏琳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