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川网原创

岁岁犁赓续农耕文明 沃野天府中藏着“农谚集”|春耕沃野·万象新

2025年04月11日 15:51:3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邱可欣 刘文君

谷雨将至,四川盆地春潮涌动。古老民俗与现代农业相互交织,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春耕交响曲在各地奏响。每一次弯腰插秧、每一声耕牛号子,都是解码巴蜀农耕文明的鲜活注脚。

微信图片_20250411163546_副本.jpg

“开秧门咯!”“秧子往上抛,谷子长得高。”春分当天,在“巴蜀鱼米之乡”川南的泸州合江,身着粗布衫的农民从大棚中拔出翠绿秧苗,整齐码放在写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竹箢里。一场历史悠久的“开秧门”仪式正在这里火热举行,拉开春耕序幕。

图片2.png

泸州合江“开秧门”活动现场

泸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秧门”是泸州传统农耕文化里一项极为重要的民俗活动。泸州合江作为全省水稻育秧和春耕生产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率先在全省开启“开种门”和“开秧门”。此次“开秧门”仪式,不仅保留了祭田、祈福等传统环节,还特别设立了民族农耕文化展示区,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呈现出泸州独特的农业特色与文化。

从川南到川西高原,四川甘孜州炉霍县虾拉沱镇,同样上演着庆祝开耕的节日——“开耕节”,村民们身着盛装,齐聚田间,共同开启春耕的序幕,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图片3.png

甘孜州“开耕节”现场

甘孜州农牧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耕节”是当地传统节日,并且每年都会举办,开启对新的一年丰收的祈福与期盼。仪式上,村民们吆喝着用“二牛抬杠”犁耕法翻开新年第一犁,藏族姑娘随后播撒下青稞种子。如今,炉霍鲁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流转4000亩土地,以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扩大青稞种植规模。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成都平原地区,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清明,成都崇州元通古镇热闹非凡,第271届元通清明春台会在这里举行。这场传承300多年的盛会,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场民俗文化的狂欢,更与农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片4.png

图片5.png

春台会活动现场

过去,清明前后是春耕关键期,人们举办春台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活动中,“金牛闹春祈福”仪式便是农耕文化的生动体现,金牛披红挂绿走过街巷,舞牛扶犁寓意开启春耕。除此之外,春台会期间,各类手工艺人和商家交易竹箩、棕刷、川芎、清油、棕编等上百种农具和作物,更是为春耕提供了物质保障。

从成都平原再到川东北,每年四月到十月期间,南充市蓬安县,“百牛渡江”的生态奇观也在春日里如期上演。每天清晨,数百头耕牛在嘉陵江岸边集结,浩浩荡荡游过江水抵达岛上觅食;黄昏时分,又渡江回到岸边,形成“百牛渡江”的生态奇观。

图片6.png

百牛渡江

“参与渡江的耕牛,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劳动力,在春耕时,它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助力农民翻耕土地、播种育苗;而当暮春时节到来,岛上青草繁茂,为了获取更丰富的食物资源,耕牛便开启渡江觅食之旅。”当地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说道。

如今,“百牛渡江”这块金字招牌越来越响亮,不仅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赏,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每年近800万元旅游收入,成为蓬安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泸州合江的“开秧门”祈愿,到甘孜炉霍的“开耕节”祈福,从崇州春台会的民俗传承,到南充“百牛渡江”的生态盛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古老习俗在巴蜀大地上从未间断,而如今更是被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传承。当春耕民俗“号子”与现代农业的机器声在田间地头“齐鸣”,开秧门便不仅仅是春耕的一声“吆喝”,更是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图片源自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甘孜州农牧农村局、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崇州融媒)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图片_20250418142024_副本.jpg


编辑:王海静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