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科技赋“智”能 多产业创新驱动西昌经济发展

2025年04月17日 17:05:4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乐怡稼 摄影报道

4 月 11 日,“冲刺开门红 赋能‘新’发展” 集中采访活动聚焦西昌,深入探访了西昌钢钒公司、西昌卫星科技公司、富华金蟾公司与好医生药业,挖掘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举措和突出贡献。

小小金蟾推动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蟾蜍养殖区现场

西昌市黄联关镇,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达 15.6 万亩,森林覆盖率 67%,为富华金蟾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西昌富华金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昌富华金蟾公司”)于 2019 年在此落地生根,注册资金 1 亿元。公司依托当地生态优势,专注于林下药用蟾蜍养殖产业。

在政策支持与科技助力下,林下蟾蜍产业发展迅猛。当地政府通过土地集约化流转、基础设施标准化配套、财政奖补精准化扶持等政策,累计兑现企业奖补资金 50 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整合零散土地,促进产业连片开发。据西昌富华金蟾公司总经理丁耀华介绍,公司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等 6 家科研机构合作,成立 2 个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 10 余名国家级科研人员,成功攻克蟾蜍人工繁育核心技术,年成蟾出栏数达 400 万只,出栏率提升 15%,养殖效率达国内平均水平 4 倍,获得 3 项发明专利备案,并荣获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另外,西昌富华金蟾公司还构建了 “龙头企业 + 科研机构 + 农户” 产业共同体,与华润三九共建国内唯一 “蟾蜍繁育标准化基地”,形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创新 “公司 + N” 联农带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技能实训等方式,亩均净利润提升 5 万元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 1.5 万名,实现工资性收入 1000 余万元。目前,产业园区已建成完善产业链,涵盖种苗繁育、生态养殖、产品初加工,蟾酥、蟾皮等中药材直供 12 家知名药企,被认定为多个重要基地,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向数字化智控转型,高“质”与高“智”共同发展

走进好医生集团攀西药业二期数字化智能工厂的美洲大蠊数字智能化养殖车间,150亿只美洲大蠊在这里 “安居乐业”。为保证这些生物原料的质量,它们的口粮由牛奶、小麦等十几种食材混合制成,且拥有专利。车间模拟生态环境,精确控制光线、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原料安全、稳定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在 “智改数转” 方面,该工厂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提取车间基于 QBD 理念设计,采用德国西门子 PCS7 开发的 DCS 控制系统,25 条生产线、6700 个关键控制点,管道总长超 120 公里,能精准控制药品生产全过程。液体制剂车间同样先进,采用三层结构,拥有 4 条液体制剂和 4 条无菌滴眼剂生产线,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建造。车间内 AGV 无人小车、RGV 有轨小车、蜘蛛手和机械臂协同作业,实现物料搬运、生产线切换和生产操作自动化,洁净度达局部一百级,全过程无菌生产。

好医生数字化智能工厂

四川好医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厂长文建国向记者介绍,该工厂的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8%,生产效率提高18%,能源节约超20%,质量偏差下降20% 以上。此外,工厂还搭建数字化智能控制平台,优化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还带动了西昌乃至凉山的医药产业升级,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样,鞍钢集团攀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昌钢钒”)在“智造”方面也是成果丰硕。专业研发团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探索钢铁生产新工艺。同时,也利用上了前沿技术搭建私有 “云” 平台,建立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在工信部企业上 “云” 典型案例名单中占据一席之地,彰显其数智化服务的领先水平。

“以往,需 20 多名员工在厂房内进行 24 小时巡检与作业,如今,所有数据和操作都能在电脑上呈现,仅需 10 余名员工巡查即可。” 西昌钢钒主任工程师陈利向记者介绍。依托 “智慧炼铁” 中心,企业打破传统按工序、机组设作业区的模式,对同类作业区进行整合,达成了纵向工序与横向作业区的岗位融合。

数智化操作对产能产值提升效果同样显著。陈利透露,自 2022 年 6 月智慧炼铁中心建成后,铁水产能逐年攀升,2024 年实际铁水产能达 498 万吨,相比 2023 年增长 10 万吨,较 2022 年增加 53 万吨。同时,成本也大幅降低,2023 年炼铁厂成本降低 6 亿元,2024 年再度降低 4 亿元 。

加速航天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西昌航天高端智造产业园区,西昌市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建设的卫星基地项目备受瞩目,项目的厂房也在陆续建成。

该项目于2024年4月备案,计划投资2.2 亿元,占地约30亩,新建面积达12651.27 平方米。目前项目主体已完成施工,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投入使用,年内将完成 2 颗卫星的研制组装。卫星工厂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柔性化卫星生产,能根据整星状态灵活调整,满足多种卫星生产需求,还通过自动化降低人工干预,杜绝低质量问题,实现全流程数据可追溯,确保产品符合高品质航天标准。

西昌市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厂房

关于为何选择布局西昌,西昌市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黄新龙表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在咫尺,方便卫星快速出厂发射;同时,西昌大力支持航天产业发展,西部航天港的设立促进了产业集聚。目前,公司在国内同类型企业中处于一流水平,是商业卫星技术的领航者,已获得约一百颗遥感、导航星座卫星及高校科研卫星的意向订单。

黄新龙还提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工业技术与航天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工业化货架产品缩短供货周期、降低价格,通过地面试验系统验证,以工业化路径研制整星,使产品交付周期短、一致性和可靠性高,成本优势明显,年研制卫星能力可达 300 颗。

他还表示,未来公司规划将聚焦卫星制造和星座运营,在承接外部订单的同时,运营自有遥感星座,应用于应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领域。

编辑:卓灵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