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成都新闻

成都植物园珙桐连续三年绽放,“活化石”花开背后的科研突围

2025年04月19日 12:38:3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许雨珂 摄影报道

“珙桐开花真是难得一见!今天特意来看看。”近日,成都市植物园内两株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珙桐开花,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植物爱好者的目光。

这一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古老物种,因生长周期漫长、开花不确定性高,在国内城市绿化中十分罕见。自2023年开始,成都植物园的珙桐已连续三年开花,这是极其不易的。在这背后,不仅是植物保育的突破,更承载着从高山秘境走向城市园林的科研愿景。

成都植物园开花的珙桐

十年磨一“花”

跨越千万年的“活化石”

珙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因其洁白苞片形似白鸽展翅,被称为“鸽子树”。这一“活化石”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据成都市植物园引种保育研究组负责人彭昶介绍,珙桐的种子资源曾通过19世纪末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之手流向欧美,成为西方园艺界的明星。然而,尽管在国外广泛用于家庭园艺,珙桐在国内却长期“养在深闺”,仅在少数科研院所、植物园可见。

如今,珙桐的形象被广泛应用——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一棵绿意盎然的珙桐“生长”于舞台之上,绽放出如鸽子般灵动的花朵;2024成都世园会的吉祥物“桐妹儿”的创意核心之一就来自珙桐。

“珙桐的分布并不算少,湖北神农架、云南与四川交界处均有野生种群,但将其引入城市并成功开花,难度很大。”彭昶坦言。

游客打卡开花的珙桐树

今年4月,在成都市植物园内的珍稀植物园,两株来自峨眉山的珙桐绽放,这一成果背后,是长达十年的引种试验与适应性改造。

2012年,植物园从峨眉山引种三株十余年树龄的珙桐,并在当年就开了花。但是,此后的11年间都没再开花。由于珙桐对海拔、湿度、光照极为敏感,科研团队通过模拟原生环境,调整土壤酸碱度、遮阴比例,并采用微喷技术保持湿度。经过十年管护,2023年、2024年及今年,这些珙桐又再次开花,说明历经10多年,它们适应了成都的环境。

然而,珙桐的开花充满不确定性。“去年其中一株开花后,今年可能进入‘休养期’。而新引种的邛崃珙桐今年首次开花,未来能否持续仍需观察。”彭昶解释道。

目前,植物园已收集来自四川峨眉山、邛崃、都江堰及湖北、陕西等3个省份6个地理种群的珙桐种子资源,试图通过遗传多样性研究筛选适应性更强的品种。

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珙桐

从实验室到城市

推广困境与科研破局

尽管科研进展显著,珙桐要真正走进城市绿化与家庭园艺仍面临多重壁垒。从播种到开花,顺利的话至少需十年,还可能等上三十年。普通苗圃难以承受如此长周期投入。珙桐幼苗因缺乏观赏性,市场吸引力低,而开花后的成树又因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禁止商业采挖,进一步限制了产业化路径。

此外,珙桐种子萌发需经历长达18个月的层积处理,且对温湿度要求苛刻,萌发率不足30%。相比之下,家庭常见的月季、茶花等两年即可开花,更易推广。野生珙桐多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湿润山区,而成都平原夏季高温、冬季少雪的气候对其构成压力。植物园通过嫁接试验,试图将珙桐与本地近缘树种结合,培育耐热性更强的品种。

彭昶透露,为缩短珙桐开花周期,成都市植物园正探索嫁接与矮化培育技术。“除了进行必要的人工干预外,考虑到养护成本、日后的应用场景等因素,团队现在倾向于通过自然的方式对珙桐进行保育。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来自山上的珍稀植物也能适应山下的城市环境,最终能在城市绿地,甚至在家庭园艺的环境中盛开,让大家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也能看到这些珍贵的古老植物。”

十年等待,一朝花开。成都市植物园的珙桐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珍稀的白色。未来,这朵“鸽子花”能否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仍需时间与技术的共同作答。

正在培育中的珙桐

编辑:刘浩然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