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钉铸就蓝天梦 冯攀龙与战鹰翱翔的十年匠心路
2025年04月30日 19:44:56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胡旭阳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铆装钳工冯攀龙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他还记得,当他与同学们经过成飞大门,第一次见到门口那架歼10战机,心脏几乎要跳出来了。而现在,他已经是我国多型先进战机的制造者和守护者。
从甘肃农村,到与祖国战机“为邻”
冯攀龙的父亲是一位朴素的农民,也是一位精通汽车修理的司机。农闲时候,为了贴补家用,父亲会在周边县镇做卡车司机。冯攀龙儿童时代最深的记忆就是陪父亲一起修车,给父亲递工具。想来,他对机械的热爱或许自那时就埋下了种子。
高中时的一天,冯攀龙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一部关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纪录片,他突然想到:修飞机肯定比修汽车更“高级”!高考结束,研究报考学校时,冯攀龙正在翻阅一本关于大专院校信息的书籍,被一则简介吸引住了:西安航空学院。
在西安航空学院飞机制造技术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冯攀龙像吸水的海绵一样,拼命地汲取知识。课堂上学到精妙的部件设计,他萦怀不忘,必须弄懂其中的原理;老师布置的机械制图作业,他精益求精,会花费几周时间完成一张图,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冯攀龙的同学都知道,画图时的冯攀龙是不去食堂吃饭的,设计桌旁常放着同学从食堂给他带来的馍馍。说到这一段,他有点不好意思:“一到画图我就很兴奋,好像也感觉不到饿”。
当出生于1992年的冯攀龙专注学习的时候,我国新型航空装备也正密集地涌现。2010年前后,在距离西安航空学院不远的地方,多型我国自主研制的先进航空武器装备正在这里制造、试飞和试验。但彼时,还是学生的冯攀龙只能远远看着天空中翱翔的它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真正的战斗机,还是刚进入成飞的时候。
这位看起来很普通的师父,像父亲
工作中的冯攀龙
2015年4月,冯攀龙与通过成飞招聘考核的同学们一起,来到成飞参加入职前培训。在这里,他看到了巨大的歼10战斗机,“太大了,太气派了!”也是在这里,冯攀龙认识了他的师父,全国技术能手、成飞铆装钳工技能专家刘时勇。
第一次见到师父刘时勇,接受入职培训的这群“新兵蛋子”们多少有点不以为意:这位老师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瘦小,不知道有什么特别。带队老师见状提醒他们:“刘老师很不简单,你们要珍惜跟刘老师学习的机会。”下课后,大家带着好奇心查了查网络资料,看到介绍后对刘老师肃然起敬,自此不敢有懈怠。
两个月的培训中,冯攀龙学得很认真,中午也不休息,最终以结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一名新成飞人。冯攀龙还记得,结业那天,师父对他说:“这个第一该你得。”两个多月的相处,冯攀龙也在师父身上找到了熟悉的感觉:“我师父不爱说话,但是他每次说话都很关键,有点像我父亲。”
比如,在进厂半年后,冯攀龙参加了一次专业厂的工人技能比赛,有许多老职工参赛,冯攀龙没能进入决赛。师父知道后,只说了一句话:“再多打一个铆钉,你就能进前六名。”冯攀龙记住了这句话,开始勤奋练习。在日常工作完成后,他还会继续留在车间里,用一两个小时苦练技能。一年后,再次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冯攀龙获得了第一名。比赛后的第三天,冯攀龙见到了师父,师父又对他说了一句话:“好好努力,不要骄傲。”
工作中的冯攀龙
2019年,27岁的冯攀龙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徒弟。现在,冯攀龙已经成为成飞“冯攀龙青年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是在生产之外开展创新工作,承接科研课题,协调相关资源推进一线攻关,同时还承担着青年工人的培训工作。他带领工作室成员与博士创新工作站深度联动,充分发挥一线技能人员与技术人员优势,完成技术革新、创新创效等课题16项,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1400余万元。他提出应用“赛马”机制、终孔装配技术,通过优化前端装配流程,大幅度提升了装配效率和质量。
“如今,我也能把硬骨头啃下来了”
2025年年初,冯攀龙收到了一个紧急的特情任务,他第一时间带着工具和零件,和几个徒弟先乘飞机再转火车,抵达了外场。抵达后来不及放行李,他们就进场开始干活了。第一轮干到了凌晨两点,大家出来补充体力,早晨八点,继续进场,这次一口气干到了第二天下午六点,整整33个小时没合眼。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在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冯攀龙终于借用保安室的座机给妻子打了个电话。他还记得电话那头,妻子长出了一口气:“我以为你失踪了呢!”
那时候,冯攀龙的妻子已经怀孕快足月,距离预产期只有十几天。临走的时候,妻子问他:“能不能让别人去?”冯攀龙笑着说:“这回还真得我去才行。”他解释道,这次任务要求高,老师傅们又都在外场。记者好奇地问:“能晚点去吗?”“不能,后面还有很多人在等,人家也有工作要做。”“那能提前给家里人说一声吗?”“也不能,我们工作时没法用手机,也很难预计什么时候能做好,而且还得争分夺秒。”
最终,安抚好妻子,安排好家人,冯攀龙带队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
冯攀龙工作刚三年时,师父也接到了一个类似的任务,带着他一起去了外场,“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因为第三天就是中秋节了”。而今,历经了“失联33小时”同样难度的任务后,冯攀龙回看过往,自豪却谦虚地说:“现在,我也能像师父一样啃下这些硬骨头,也能扛起一些担子了。”
(图片来自航空工业成飞)
编辑:张妍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