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共振 四川数字产业开启承接产业转移进阶路
2025年05月10日 17:00:07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刘佳慧 摄影报道
五月的蓉城,创新引擎轰鸣。5月9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在成都启幕,围绕四川省“15+N”重点产业链展开的8场专题对接活动次第登场。
这场盛会背后,映射着中国经济版图重构的深层逻辑——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攀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叠加国家“双循环”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动,产业西迁浪潮正加速涌动。四川凭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支点地位、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优势,以及“水电钒钛+数字基建”的独特资源禀赋,成为东部企业开拓内陆市场的新阵地。
首当其冲的,便是一场以数字产业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新型显示、软件三大赛道的专题对接会。180余家企业跨越山海汇聚蓉城,不少企业更是首次入川考察。
活动现场
东部技术如何遇见西部场景?产业转移承接怎样升级为协同创新?透过这场对接活动,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进阶路径正逐渐清晰——
战略锚定:以“三链共振”承接产业转移
这场活动为何单“拎”这三大赛道与企业“奔赴”对接?答案藏在发展战略里。
当前,四川正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引擎,将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和软件三大产业纳入“15+N”重点产业链,以精准招商、高效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全力锻造良好产业生态和一流营商环境。
数据印证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超25%,首次迈上千亿级台阶;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显示面板出货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全球近20%的柔性屏产自四川;软件业务收入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速超10%,稳居中西部第一。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政策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共振——
人工智能方面,坚持“链主、链属、链生态”协同发展,遴选兵装58所、考拉悠然等9家人工智能链主企业,布局8个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3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带动130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基本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新型显示方面,编制《新型显示产业链推进方案》《新型显示产业链图谱》,推动绵阳、成都、眉山等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错位协同,京东方8.6代AMOLED生产线、极米全球总部等一批千亿级项目落地,全球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在川生产,AMOLED产能占全国总产能15%,激光投影出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软件产业方面,截至目前,全省纳统软件企业超1700家,其中链主企业19家,各类上榜企业数量(含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1638家,上市企业39家,形成涵盖工业软件、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5大关键软件领域以及信息安全、数字文创等特色领域的完整产业链,网络安全、民用航空、流体仿真等软件技术和产品实力全国领先。
从“转移承接”到“生态构建”,四川正以“链式思维”重塑产业格局。
企业代表参观AI芯片展区
企业心声:营商沃土激发“双向奔赴”
“四川的产业基础与创新生态,是企业开拓西部的最佳试炼场。”一位深圳企业家的感慨,道出了与会者的共同心声。在圆桌对话环节,科大讯飞、华为等企业代表解码了四川的独特吸引力。
科大讯飞四川公司总经理祝伟杰直言,成都的“超前布局”与“包容创新”是关键:“无论是先后落户的讯飞‘成都智谷’、蒲江AI产业基地等项目,还是启动建设的‘讯飞星火大模型全国软件工程总部’与‘讯飞生态产业中心’,我们正是看中成都辐射西南、链接国际的区位优势与60余所高校的人才供给。”
祝伟杰谈道,去年9月,科大讯飞与成都市人民政府达成全面战略合作,目前,已与成都开展智慧医疗、教育、政务、司法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推动技术赋能民生。
企业的信心也源自四川的“三重优势”:厚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为技术落地提供场景;政策支持与城市气质深度契合创新需求;高校集群与全球人才吸附力形成智力引擎。正如祝伟杰所言:“讯飞与成都的‘双向奔赴’,目标是以技术赋能产业、以合作共谋发展,携手探索AI潜力,共筑全球科创标杆。”
东企西进:从单点转移到生态共建
在攀枝花美斯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斯特光电”)的车间里,LED显示屏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固晶、焊线、点胶……伴着细微的嗡鸣声,一张张柔性屏如流水般下线,被送往打包车间。这家从深圳转移而来的企业,5年间产值从零跃升至8.2亿元,带动8家电子信息配套企业入驻,2025年目标直指15亿元。
美斯特光电是国内光电产业头部企业之一——深圳市美亚迪光电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沈兰向记者透露,落地四川5年,企业收获了一张“超预期答卷”,“一方面是技术突破,我们自主研发的LED封装胶水,让成本降低了30%,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是市场拓展,我们提前一年切入欧洲市场,2024年出口额占比预计达40%。”
美斯特光电副总经理沈兰
沈兰坦言,公司计划在川追加2.5亿元投资建设智能工厂,建设完成后能耗预计下降15%,并设立川西南光电研究技术学院突破Micro LED技术,推动建设“光电材料创新联合体”,目标是打造西南LED出口枢纽。
这种“扎根式发展”,吸引了更多东部企业加速西进。
首次参会的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开鸿”)OS产品部总经理柴莹,向记者表达了来川发展的强烈意愿。“四川制造业产业链聚集、应用场景丰富,加之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为我们的操作系统与本地产业结合提供了沃土。”她表示,目前,深开鸿正与四川有关方面紧密对接,有望与一些本地无人机、机器人企业达成合作,也希望早日在川落地子公司。
编辑:曾璐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