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绿道万亩小麦丰收 “瑞士卷”草垛怎样卷动农旅经济?
2025年05月14日 13:16:1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许雨珂 摄影报道
初夏的成都环城生态区,连片的麦田泛起金黄色的波浪,收割机轰鸣声中,一幅现代农业与城市生态交融的画卷徐徐展开。丰收的氛围,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往打卡。
据成都天府绿道公司农业生产项目负责人彭思健介绍,2025年小春季,环城生态区种植作物以小麦和油菜为主,采收工作从5月初开始,预计到5月下旬全面完成。
成都环城生态区正在收割的麦田
麦田变身金色“瑞士卷”
粮食最终流向何方?
这片农田的“走红”并非偶然——早在麦苗青绿时,田垄边便成为市民镜头中的“网红打卡点”。而如今,收割后的麦田并未沉寂,经机器打包压缩的草垛“瑞士卷”,更是刷屏社交平台。
收割后的麦草经机器打包压缩后形成一个个麦垛“瑞士卷”
“这些麦田卷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也是生态与文旅融合的载体。”彭思健表示,为平衡观光与生产,生态区专门划定观景平台和农田保护带,既优化游客体验,又减少对农事活动的干扰。同时,天府绿道公司还推出了“我在成都有块田”农田认种认养计划和“小小田农”劳动实践课程,让市民亲身参与播种与收割,感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魅力。
随着麦浪归仓,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这些粮食最终流向何处?彭思健称,采收后,现场运粮车将第一时间转运至烘干中心处理。其中,大部分粮食经烘干除杂后进行销售,进入市场化流通,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同时,将持续精选品质品种“双优”的油菜籽进行加工,预计6月上市新榨菜籽油,为市民餐桌提供“从田间到舌尖”的新鲜醇香。
彭思健透露,麦收后的大春季,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作物将接力登场。这一布局背后,是环城生态区围绕生态修复、经济效益、景观价值“三位一体”的农业战略。“我们通过轮作换茬多样化种植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优选市场需求稳定、产业链延伸潜力大的品种。同时,践行‘稻田是湿地,菜地也是风景’理念,打造兼具生产性与观赏性的农田风貌。”彭思健说。
成都环城生态区正在收割的麦田
秸秆也能“点草成金”
农田如何与城市共舞?
丰收的喜悦背后,一场关于农业可持续的“隐形革命”正在展开——秸秆资源化利用。记者了解到,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土地可持续养护,今年环城生态区针对不同地块特性实施差异化处理方案:对连续耕作多年的农田采用机械化打包离田模式,秸秆用于生物质发电、菌包和有机肥生产,有效防控病虫害并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新耕作农田土壤稍贫瘠,推行100%粉碎还田技术,通过秸秆腐化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后续种植提供长效养分。
近年来,环城生态区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提升,真正实现“藏粮于地”。通过科技创新,农业生产与资源循环、土地养护深度绑定:秸秆变废为宝、农田景观反哺城市生态……每一环节都彰显着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智慧。
成都环城生态区
常年打卡环城绿道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我一年四季都喜欢来这里拍拍照,看看作物的变更。在这里,能看到这片土地连接自然,也滋养城市。”
麦田打卡的火爆,折射出市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也为环城生态区带来新课题——如何让“流量”转化为“留量”?答案是:用深度体验替代浅层观赏。
一方面,依托农田场景构建农事体验、科普研学、休闲观光等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开发插秧摸鱼、播种收割体验、农田认种认养等产品,将“短暂观光”转化为“长期消费”;另一方面,划定农田保护带,同时减少生产区干扰,通过“文明观光公约”呼吁公众“垃圾不落地、作物不采摘、田垄不践踏”,让农田成为检验城市文明的镜子。
未来,环城生态区计划进一步融合农旅元素,让农业从单一生产向教育、休闲、文化等多元价值延伸。
(部分图片视频素材由成都天府绿道提供)
编辑:王海静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