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不减烟火气 泸州蓝田老街细究细节把“赶场天”搬进新市场
2025年05月28日 16:13:5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程海英 张燕冰 实习生 李月 摄影报道
“今天雨好大嘛,新市场挡雨又敞亮,我经常买菜、买肉的摊子都进来了!”5月28日,泸州市江阳区蓝田街道便民交易点(以下简称:市场)正式试营业,一大早,家住附近的市民宋杰便来到市场采购食材。
市场里,宽敞明亮的空间、金刚砂防滑地坪漆、做旧还旧的摊位实木面板等都让人眼前一亮,清晰醒目的分区标识,将蔬菜区、肉类区、水产区、干货区等功能区域进行了科学规划。
新市场
规划改造 解决旧难题
多年来,蓝田街道的菜市场,满足着周边居民的日常采买需求。每逢农历“一四七”赶场天,更是成为泸州最具烟火气的生活主场。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摊位涌入所导致的不规范,让曾经便利的市场,逐渐成为了周边居民的“烦心事”。
为了延续这份独特的市井韵味,在保留烟火氛围的同时解决卫生与秩序难题。去年11月,蓝田街道便民交易点开始规划,一期面积约2500平方米,共有96个摊位和63个店铺,营业时间为凌晨2点至晚上8点,辐射周边约10万人。
自产自销区用黄色线条划出摊位
蓝田街道便民交易点负责人周燕说,针对农户,市场设置有无需摊位费仅收1元卫生费的自产自销区,室外架起伸缩大棚,晴能遮阳、雨能挡水。
室外大棚
“有序才能长续,人流与烟火气都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周燕介绍,市场不仅有保洁消杀人员,还配备专业管理人员维护经营秩序。在费用方面,摊位费按区位与业态收取200-350元,店铺租金则为680-780元,相较市场价直降40%-60%。
环境焕新 商户居民安心舒心
经营蔬菜摊位已有32年时间的何大,在市场建设期间,便日日关注工程进展,竣工后他果断拿下了8个摊位。“干了这么多年,就盼着有个规范、敞亮的地方。”何大一边码放着新鲜蔬菜一边感慨。
搬进市场后的何大蔬菜
“搬进来之前,落雨天要遭淋,太阳天要遭晒。”猪肉摊主袁国平以350元一个的价格在市场租了2个摊位继续着猪肉贩卖生意。袁国平认为,集中经营带来的规模效应能够提升客流量让生意变得更好,市场内专业人员的管理以及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更是给足了商户安全感。
作为在蓝滨嘉苑居住了5年的老住户,李先生也见证了市场的蜕变。市场打造前,李先生没少为市场乱象头疼。“以前摊位堵住小区大门,私家车进出像蜗牛挪步,部分临街商铺将货架商品外摆到过道上,让本就不宽敞的道路变得更加逼仄,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剐蹭、争吵。”李先生说,新市场打造好后,买菜更加便捷了,生活也变得更加舒心。
搬迁前拥挤的市场
搬迁后相对宽敞的道路
规范起步 迈向复合街区范式
规范管理、提供便利。在保留“赶场天”习俗的基础上,蓝田街道便民交易点实现了从临时到规范的质变。
“社区人口过万,生活必需品消耗量大,老市场无法满足周边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据蓝田街道东升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胡林华介绍,市场规划初期,政府、街道和社区走访了多个农贸市场,学习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引入第三方公司投资建设并运营,解决老市场环境、交通、卫生等问题。
市场打造时
“市场的打造有助于推动传统居住区向“生活+文化+商业”复合街区转型。”蓝田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继亮表示,市场将从多方面开展工作提升市场整体形象与服务水平。计划增设无障碍通道和统一标识系统,设置潮汐停车区、物流专用通道,在公共区域配备休息座椅,并放置内置应急用品和药品的便民服务箱,以此提升便民服务体验。同时,市场还将制定《便民市场经营公约》、开展摊主培训、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抽检、设置投诉建议窗口等促进规范经营、加强管理。
据了解,项目二期正在规划,将依托“蓝田坝、赶场天”的民俗文化特色,打造“赶场天”民俗文化品牌,规划建设周末集市、公益集市、夜市等,构建起一个集便民交易、购物、消费、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文旅商圈。
编辑:李雪艳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