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成都新闻

全国首创!3天缩短为1小时,成都“智造”为企业出海提速

2025年06月07日 22:18:48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近日,成都关区的一家钢铁制品企业通过全国海关首个智能化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是欧盟针对部分进口商品的碳排放量所征收的税费。)填报辅助系统填报CBAM表单,1小时后就获得详尽的CBAM报表,顺利迈出产品出口第一步。而以前通过传统方式填报CBAM表单,企业一般要花3天时间。如此高效的系统源于成都关区“智造”,并于本月4日获海关总署自贸创新举措备案。

组建碳政策研究团队

研发出智能系统化解企业“碳焦虑”

“欧盟CBAM法规文件足足有200多页,附件及其他说明更是多达十余个,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连专业翻译都难以全面理解。”回忆起政策刚出台时的情况,成都海关技术中心低碳研究与评价中心的施怡澄颇有感触。

2023年,欧盟CBAM等国际涉碳贸易政策陆续出台。国内不少企业因核算规则复杂、数据口径模糊、申报流程冗长等问题,陷入了“碳焦虑”。如何有效指导企业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贸易规则,更好地服务川货出海?针对企业面临的难题,成都海关在2023年便迅速组建了由关长牵头的碳政策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国际涉碳贸易政策的应对研究,做好咨政献策,不断丰富服务企业的“工具箱”。

经过全面、深入地研究,成都海关形成了国际碳政策研究专著等一系列成果,研发并上线了全国海关首个智能化CBAM填报辅助系统,为企业顺利应对CBAM填报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能化工具支持。

6月7日,记者从成都海关了解到,该系统自上线以来截至目前,已帮助成都关区的67家外贸企业高效完成CBAM填报,平均填报时间由3天缩短至1小时。6月4日,成都海关研发该系统创新举措通过海关总署自贸创新举措备案,成为全国又一自贸创新举措。

制标准建平台转化优势

“碳尖兵”护航川货出海绿色外贸

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碳政策研究团队还加大对企调研力度,了解到四川锂电企业在应对欧盟“电池法案”中的碳足迹核算要求时,存在国内与欧盟计算规则和要求不一致等难题。

“这就像是用两把不同刻度的尺子去量同一块布,测量结果必然大相径庭。若企业直接采用欧盟的碳足迹因子,结果将高于使用自身排放数据计算的20%以上。”成都海关技术中心主任董伟说。

为此,成都海关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四川省电池级锂盐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摸底工作,通过在企业开展宣讲,为企业解读欧盟“电池法案”相关要求,提升企业碳管理意识,帮助企业核算产品碳足迹,以应对下游客户要求。

同时,基于调研结果形成四川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的典型值,出台并实施了全国首个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碳足迹评价地方标准,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碳足迹标准空白。“截至目前,成都海关制定的14项碳足迹标准已成为行业标杆,现在轮到国际同行来研究我们的规则了。”董伟说。

据了解,成都海关还推动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应对涉碳绿色贸易壁垒工作组”,工作组将海关、发改、商务、生态、国家电网等8个部门拧成一股绳,并组建四川产品碳足迹标准与国际磋商技术委员会。通过这个跨部门平台,持续推进电力溯源、区域电力碳足迹因子等关键工作,助力四川将水电优势转化为低碳优势,推动更多川品出海。

2024年,海关总署(成都)低碳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基地在成都正式落地。依托评议基地,碳政策研究团队针对四川“新三样”出口企业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开展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工作,畅通评议意见反馈渠道,争取国际话语权。截至目前,评议基地已提交评议意见20条,贸易关注2条,预警信息及分析报告5条。自评议基地落地以来,开展的碳咨询业务量年增长300%,低碳培训覆盖超5000人次。

站在评议基地的落地窗前,能看到正在建设中的零碳示范园区。这里曾是传统工业区,如今蝶变为绿色技术孵化基地。眼下,这支“碳尖兵”队伍正将目光投向更远方——搭建“一带一路”绿色贸易数字平台、研发碳数据区块链存证系统等,为四川绿色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也为全国低碳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贡献“四川经验”。

记者 杨富

编辑:王敏琳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