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四川研究猕猴桃的“最强大脑”在忙啥?
2025年06月07日 23:16:36 来源:四川观察
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于6月10日至12日在四川成都举办。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扩大国际“朋友圈”。目前,四川已与80多个国家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了科技交流合作,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7个,引才引智基地8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69家,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川汇聚。6月7日起,四川观察记者带您探访“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揭秘在国外卖得很火的“四川造”科技尖货。
中国是世界猕猴桃发源地,而四川是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生产基地,今天,四川观察《科技“蜀”光》专栏走进国家级高能级创新平台,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看看四川研究猕猴桃的“最强大脑”在忙些啥?
你知道吗?猕猴桃起源于中国,两千多年前,《诗经》中的“苌楚”便是猕猴桃的诗意名称。1904年,伊莎贝尔•弗雷泽女士从中国宜昌带走的一把猕猴桃种子,历经百年成就了新西兰“奇异果”的传奇。科技合作成为了中新两国关系重要的桥梁纽带。
而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就是国际科技合作结出的“果”。2014年,实验室由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共建。11年来,取得了多项突破:
实验室面积由1000平方米增加到3500平方米
科研基地由100亩增加到500亩
保存种质资源1700余份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
突破猕猴桃亲本创制 标准化栽培 溃疡病防控等关键核心技术40余项 育成新品种10个
多个自主培育品种在意大利 南非 西班牙等11个国家授权种植5万余亩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庄启国告诉记者,实验室这11年来取得的成果超过了过去30年。他们迎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提升四川猕猴桃的国际竞争力。
科研人员还欣喜地告诉我们,他们即将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在四倍体红肉猕猴桃基因组测序方面开展合作研究,这在世界猕猴桃科研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现在市场上主推红肉猕猴桃品种比如红阳等,主要为二倍体。四倍体红肉猕猴桃在病虫害抗性和环境耐受性上较二倍体强。四倍体基因组具有高度杂合性,测序难度远高于二倍体。”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茜介绍。
通过这次合作,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整合新西兰在猕猴桃基因组测序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四川在猕猴桃种质资源上的优势,构建高质量的四倍体红肉猕猴桃参考基因组,加速个大、质优、高抗的四倍体红肉猕猴桃新品种选育。而接下来,他们还有更长远的目标。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永志说,未来,实验室将重点开展猕猴桃重大病虫害的防控研究,这个成果不仅对四川、对中国,甚至对整个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示范引领意义。此外,双方还将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人文交流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希望把猕猴桃这样的小水果做成大产业,用猕猴桃的甜蜜温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毕圆 漆南威 德阳台)
编辑:王敏琳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