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天吃饭”到“东坡巡田”|何以天府,我们用粮食作答③
2025年06月10日 13:54:58 来源:四川新闻网
【开栏语】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
春播一粒子,破壳向阳;夏育一垄苗,拔节生长。
麦浪稻香,秋收冬藏。
四季流转,地里有粮,心中不慌。
这一碗中国粮里,盛满的是巴蜀山川灵气,更是大国粮仓的底气。
何以天府?我们以勤耕不辍为证,用粮食丰收作答!
即日起,四川新闻网推出《何以天府,我们用粮食作答》特别策划,一起走进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探访藏粮于技的科技实践、聆听新农人的金色梦想、见证千亩良田的初心守护、解码粮仓背后的运营智慧,一览四川推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三年成绩单。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何佳欣 刘文君 周琼 俞文晶 摄影报道
芒种时节,阳光洒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稻田里,映得秧苗格外生机盎然。
水稻苗已与田埂齐平,村党委书记李雪平像往常一样走上田埂,查看水稻长势。“我闭着眼睛走,都不会掉下田埂。”他笑着说。
这6500亩的田,没人比他更熟悉了。
三年来,他走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有时查看长势,但有的时候,他只想在田里放放空。只要站在田边,耳边就能想起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这里留下的深情嘱托: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也就是从2022年6月8日那一天起,李雪平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永丰村建设好。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良田是基础。清理沟渠淤泥、修补破损的产业道路、修缮垮塌的沟渠……村子的良田升级之路从未停歇。
“修建高标准农田对农户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李雪平深知,必须让所有村民都理解并配合这项工作。他常常对村民说,“土地平整了,农机下田就更方便;灌溉设施完善了,浇水省时省力;以后播种、收割都能用机器,劳动强度能降低不少。”
为了收集村民的意见,李雪平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本子和一支笔,走家入户倾听大家的想法。“2022年底那段时间,我经常上午去镇上开会,下午就来看农田、走访村民。”
如今,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已应建尽建,总面积达4400亩,去年全面完成了提质改造,修缮了损坏的道路、疏通了水渠,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保障。
除了田地的改变,科技的助力也让李雪平的工作更加高效、踏实。“以前在外开会,总惦记着村里的地。”他说,“看不见、摸不着,心里就没底。”如今,这样的顾虑正在被打消。
“东坡巡田”APP的出现让农田管理实现了从“看天吃饭”到“掌上巡田”的转变。李雪平只需打开手机,就能查看卫星航拍图,远程掌握村里农田的实时情况: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分布……一目了然。
而这背后的科技依托便是眉山自主发射的“天府星座”遥感卫星。它具备强大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能够精准监测作物长势和产量,捕捉病虫害早期征兆,提前预警,预测90%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为科学种植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有了‘东坡巡田’APP,地虽不在眼前,但都在掌握中。”李雪平感慨:“守住耕地、种好粮食是我的职责。现在即便不在村里,也能更安心了。”
在永丰村,传统的“汗水农业”正逐步转变为高效高产的“智慧农业”。从靠经验到用数据,从人工巡田到数字管田,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正为这里注入澎湃动能。
村民们亲眼见证了变化——机耕道修得笔直宽阔,灌溉渠通到每块田边,农机在田里跑得顺顺当当,稻苗长得比往年更壮实。“现在大家遇到我,还会主动问,村里还有啥新计划?”李雪平笑着说。田里的变化,让农户的信心也跟着提升。
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
更让他自豪的是,2023年,村里创新推出了《高标准农田保》建后管护机制,切实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李雪平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今年上半年,村里一段机耕道被大型农机碾压损坏,沟渠也出现了渗漏,维修费用超过10万元。“但村里要承担这笔费用确实有些困难。”李雪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还觉得头疼。“更关键的是,这条机耕道属于主干道,既关系到机械化耕种,也影响农机运输,如果维修资金不到位,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增加种植户的生产成本。”
“但现在,只需与保险公司对接申请理赔,顺利的话当月就能修缮。”李雪平说,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对财政资金的依赖,也增强了种粮大户的信心。“大家知道我们有兜底机制后,更愿意签长期流转协议,扩大种植面积。”
尽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但李雪平清楚,光靠种粮,村民的收入增长有限。如何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他深感责任重大。近年来,村里开始全面推行“稻-药”轮作模式,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川芎、泽泻等中药材。“行情好的时候,一亩地的产值能达到9000元,给种植户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今年5月,永丰村成片的中药材川芎迎来丰收,一畦畦整齐茂盛。村民们手持小锄,熟练地采收着。一位村民捧着刚采出的川芎,笑得合不拢嘴:“李书记,今年我们的收成不错。”想着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了,李雪平感慨:“再累再苦,也值了!”
“这三年来,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村里参观。”李雪平激动地说,借着这股“打卡热”,村里还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以“春播、夏趣、秋实、冬韵”为主题的研学文旅产品。“春天赏小麦,夏天看荷花,秋天迎稻浪,冬天摘蔬果,一年四季都有风景。”如今,永丰村年均接待游客稳定在15万余人次,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收入也节节攀升。
小朋友来村里体验农耕乐趣
站在田埂上,李雪平望着无边的绿色稻苗,心里格外踏实。“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到2026年把永丰村建成以种粮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优势、以宜居环境为基础的美丽乡村。”他说,“希望让村里的农业更高效,让农民更富裕,让农村更有活力。”
走在永丰的田埂上,6000余亩的水稻苗,在田里随风摇曳,仿佛在回应他多年未变的初心。永丰村的故事,正翻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出品人:雷和斌
总监制:何文宗
策划:戴璐岭
记者:何佳欣 刘文君 周琼
视频:俞文晶 周琼
设计后期:代红 雷垒
特别鸣谢:四川省农业宣传中心、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往期回顾:
编辑:王飞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