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川网原创

四川植物“出国记” 市民沉浸式体验自然之美

2025年06月08日 20:00:2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何佳欣

“原来我们川花这么‘洋气’!”6月8日下午,四川省图书馆第一学术报告厅内笑声不断。一场别开生面的植物科普讲座《从深山到世界——川花的奇妙旅行日记》正在举行,景观园林高级工程师高平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带领300余名市民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四川植物探索之旅。

活动现场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图书馆学会、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成都市青少年宫、成都回民小学、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从深山到世界

川花“出圈”成顶流

“大家猜猜看,这株岷江百合是怎么到欧洲的?”高平的开场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她揭秘,一百多年前,英国植物猎人威尔逊在四川岷江上游邂逅岷江百合,并将其成功引种至欧美,为西方百合种业植入了东方基因。如今,众多百合品种都流淌着它的“血液”。像这样惊艳世界的川花还有许多,比如蜀葵、珙桐等。他们作为“中国植物使者”频频出现在国外。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早在19世纪末就远渡重洋;有着“高山美人”之称的绿绒蒿,也成为西方园艺界的“座上宾”。这位远走他乡的“高山美人”被欧洲人称之为喜马拉雅蓝罂粟。高平介绍,海拔3000到5000米的雪山草甸、高山灌丛、流石滩是绿绒蒿的主要栖息地。四川分布有14种绿绒蒿。当听到绿绒蒿采用迂回的策略与极端环境周旋时,它们会适时垂下头部,躲避强紫外线和雨水的伤害,观众席上响起阵阵惊叹。

成都回民小学的小读者对“植物活化石”珙桐的故事格外着迷。“它的白色苞片像鸽子的翅膀,所以被称为‘中国鸽子树’。”高平展示的照片显示,珙桐早已成为欧洲花园的“座上宾”。

植物科普入脑入心

互动体验让植物“活”起来

现场还设置了互动台,市民们通过“展板+海报+手册”等方式了解植物知识。

“原来一朵川花的旅行可以这么精彩!这种讲座知识含量太足了!”活动结束时,回民小学学生蒋成意犹未尽。“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植物。”她认为这样的科普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既在互动中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川植物资源丰富,全省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其中,裸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被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具有生物多样性。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系列讲座旨在通过多元形式展现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让生态保护可感可触,为公园城市建设凝聚广泛社会力量。

据悉,该系列还将推出两场特色活动:《厨房里的中医药智慧》将带市民认识“菜篮子里的本草纲目”;《自然教育中的大语文》则通过自然教育将“大语文”扩展到更广泛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和市民在大自然中寻找诗中的植物。活动还将通过线上直播,让科普知识抵达更多人身边。

(省图书馆供图)


编辑:王海静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