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国际档案日,来南充档案馆聆听历史的心跳
2025年06月09日 19:42:0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婷婷 摄影报道
当泛黄的档案纸页被轻轻翻开,历史的心跳声便清晰可闻。档案作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价值。6月9日,恰逢第十八个国际档案日,记者走进南充市档案馆,深入了解档案工作者如何守护历史记忆,让档案“说话”。
南充市档案馆的主要工作包括档案的接收、接收、整理、保管等,现有馆藏全宗323个,纸质档案259218卷、329338件,照片档案23868张,缩微胶片57800幅,实物档案1640件,资料27160册。
馆藏“镇馆之宝”为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共18232卷,形成于顺治十三年至宣统三年(1656—1911)之间,是目前国内时间跨度最长、最完整、最系统的清代县级政权档案,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是清史研究的“活化石”,2003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4年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档案采集范围。
作为该馆的“重头戏”,2024年引进了由中央档案馆和上海档案馆联合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该展以红色教育为主,分三个部分用档案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进行宣讲。毛泽东写给儿子毛岸英的家书、周恩来“十条家规”的手稿、邓小平与家人的温情合影……这些泛黄的纸页不仅记录着血脉亲情,更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红色基因。
在三楼微课堂内,一场特殊的党课正在进行,一场以“日军轰炸南充——不应忘却的记忆”为主题的微党课正在展开。“大南门外城壕边横列着几百具焦黑尸体,西门一棵碗口粗的桐子树被弹片削成两截……”讲解员结合档案记载,还原了当年日军轰炸南充的惨烈场景。
微课堂旁边的档案接收室,科长邓志正带领团队整理刚收到的“文学遗产”——四川乡土文学泰斗李一清的全部手稿。李一清的《山杠爷》《农民》等作品曾轰动文坛,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川剧《铎声阵阵》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农民》更被改编为同名川剧巡演全国,因为著作影响极大,李一清被南充市文联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这些手稿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南充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志小心翼翼地翻动着泛黄的稿纸,手稿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仿佛仍能看到作家伏案创作的身影。
同时,在国际档案日期间,南充市档案馆还精心筹备了档案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馆内设置了南充红色珍档展和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展两个流动微展览,生动展现了南充在这些关键时期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南充市档案馆不仅是档案安全保管基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藏有丰富的档案资源,档案数量排全省前列。”南充市档案馆副馆长何迪介绍,为了更好地保存档案,南充市档案馆大力推进数字化档案馆建设。2024年投入270万元,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60%。今年计划再投入200多万元,预计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将提升至85%以上,并在今年底迎接数字档案馆测评验收。
编辑:王飞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