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成都新闻

到2027年 成都未来科技城将建成20个以上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技术30项

2025年06月10日 22:48: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陈淋

从全球首款维度Ⅰ型超小型便携式测绘无人机,到全球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五年来,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在成都未来科技城诞生。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背后,探索“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全链条的孵化“奥秘”。

构筑高能级平台 打造原创策源地

为推动原创技术从萌芽到转化落地,成都未来科技城不断加快高水平科研平台布局,持续汇聚优质创新资源与高端人才。

天府绛溪实验室

2022年11月23日,天府绛溪实验室揭牌成立,成为成都未来科技城科技创新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实验室聚焦具身智能、电磁感知、泛在互联三大前沿方向,致力于构建从科技策源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完整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具有产业牵引力的领先技术群和标志性产品系。

该实验室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超150人,承接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22项,孵化“量子芯片”“AI大模型”等方向的硬核科技企业,发布全球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和首款维度Ⅰ型超小型便携式测绘无人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中国量子科技和智能测绘无人机领域注入强劲动能。

全球首款维度Ⅰ型超小型便携式测绘无人机

目前,整个成都未来科技城园区已落地高水平科研团队10个,认定省级中试平台8个,累计承接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32项,发布科技成果超20项,孵化科技型企业4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加快成果转化 推动创新赋能产业

创新的价值,在于能走出实验室、走进产业链。成都未来科技城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中试+”平台体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目前,园区已建成投运车载智能系统中试平台,加快推进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智慧民航等领域中试平台建设。其中,智慧民航中试平台、高超音速发动机中试平台、未来信息中试平台等正加快培育为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为未来产业转化和产业集聚打下坚实基础。

科创绛溪孵化器

此外,由成都高新未来科技城集团打造的科创绛溪孵化器,也发挥着“转化孵化器”功能。该孵化器于2024年5月正式启动装修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配备多种创新服务空间。

自启用以来,科创绛溪孵化器已吸引来自电子科大、四川大学、民航飞院等高校的30余支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实现满孵运营,累计协助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约1600万元。孵化企业主要聚焦航空航天产业,产业聚集度达70%以上,入驻企业产值约4000万元,其中不乏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器围绕企业发展和投融资等问题,举办了数十场创新创业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科教融合发展 激发人才创新动能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成都未来科技城坚持“教科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体系。

成都未来科技城国际教育园区

2023年2月,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落地成都未来科技城国际教育园区,首批师生已正式入驻。

2023年8月,天府绛溪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一批在我国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相关领域创新研究的领军人物和高精尖科研人才汇聚于此,共同引领实验室的科研研究与学术建设。

2024年9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天府校区迎来首批新生,为四川民航事业发展和航空产业创新提供坚强智力支持。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天府校区

瞄准未来蓝图 加速建设科技创新高地

按照成都未来科技城的规划,到2027年,将初步形成技术策源功能、实现成果转化功能的明显突破:建成20个以上创新平台,聚集各类人才5000人,突破关键技术30项,形成500亿元规模的创新基金群,实现20项科技成果转化并孵化为企业。

作为成都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区域,作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成都未来科技城坚持将创新聚焦“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全链条,加速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奋力书写“未来科技”的澎湃新篇章!

(图片来源: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

编辑:许成嵩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