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为媒搭起沟通桥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三下乡”温暖特教群体
2025年07月14日 17:22:19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近日,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暖阳新声宣讲小分队先后走进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南部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成员们走进特殊教育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特色活动,写下了诸多关于理解与温情的温暖注脚。
一场双向适配的沟通探索
在“学习手语”环节,成员们最初准备了基于网络标准的手语演示,却很快发现了一个细节:部分聋生对一些手势反应迟疑,反而对老师示意的另一种简化手势露出会心的微笑。深入了解后得知,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间,长期形成了一套结合本地生活场景的“手语方言”。
小分队成员和聋生一起学习手语。李靖怡 摄
面对这种差异,队员们迅速调整策略,主动向学校老师请教“手语方言”的特点,将“同心共筑中国梦 携手奋进新征程”等重新拆解为更简洁、更贴近孩子日常表达的手势。
当聋生们通过熟悉的“方言”读懂成员们所表达的含义时,纷纷用手语比画“谢谢”“我懂了”时,队员们真切体会到:沟通的本质不是“我传递什么”,而是“你能接收什么”。
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处主任宋森表示:“特殊教育不仅能帮助孩子融入社会,更能赋予他们自信与尊严。我们的坚持能够帮助特殊孩子融入社会,我们的努力能够托起他们在社会中平等生活的梦想。”
一份独一无二的“限量礼物”
在帆布包彩绘活动现场,面对听障学生,成员们通过手语比画、肢体示范及图文结合的方式,耐心讲解绘画技巧与色彩搭配知识,鼓励他们用画笔表达内心想法。
小分队成员带领特殊群体学生手绘帆布包。李靖怡 摄
一名听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主动用手语向成员们请教如何绘制“飞翔的小鸟”,成员们耐心示范并协助完成作品。在作品完成后,该学生用手语表达了“我想成为小鸟,勇敢飞翔”的愿望。
针对心智障碍学生,团队成员采用更具包容性的互动模式,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色彩与创作形式,在旁进行适度引导。有学生将多种色彩混合调配,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成员便顺势引导其观察色彩变化的过程,激发其对事物变化的认知兴趣。
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勾勒出“我爱中国”四个字样。尽管笔画略显生涩,线条不够规整,但每一笔都凝聚着纯粹而真挚的情感。
一串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
在随后的“玩土”环节,成员们将色彩各异的黏土分发给每个孩子,手把手地教他们基础的揉捏技巧。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心智障碍的孩子对色彩有着特别的敏感度。于是,成员们鼓励孩子们自由搭配颜色,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造型。
小分队成员与特殊群体学生一起开展黏土游戏。李靖怡 摄
创作过程中,成员们握住孩子们的手,通过手把手的示范,引导孩子们感受黏土的质感。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有的用黏土做出了可爱的小动物,有的捏出了形态各异的花朵,还有的搭建起了小小的“房子”。
当柔软的黏土在指尖变幻出花朵与小动物时,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到主动举起作品“求点赞”,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独特呈现,而成员们的适时引导与包容,更让这场创作实践超越了技巧传授的层面,成为一次尊重差异、激发潜能的生动教育实践。
南部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处主任柴建国表示:“充满朝气活力的大学生走入课堂,为我们的孩子带来了新鲜感,体验了新东西,感受了新事物,为他们打开了眼界。”
此次活动,让小分队成员们真切感受到,特殊群体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发展潜能,也深刻地理解到特殊群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不易。
“我们亲身见证了特殊教育从业者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这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感到由衷敬佩。”小分队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这份认知也将转化为他们未来前行的动力。他们将学好专业技术知识,服务地方经济,更加关注社会、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与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供稿/供图: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何晓娇)
编辑:郭幸鑫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