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幸福事:剑阁县让民生温度这样“升”起来
2025年07月24日 09:18:11 来源:四川新闻网
杨光龙 阳林玥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全民
在剑阁县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场带着泥土芬芳的民生实践正悄然铺展。当地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开门搞教育、为民办实事,从高山之巅引下的清泉,到路边集市升腾的烟火气,再到八年“堵心路”的焕然新生——这些浸润着汗水的“小事”,正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温暖着千家万户的心田。
乡野集市:小摊位撑起大民生
清晨的下寺镇中心村,“翠云里乡野集市”早已人声鼎沸。统一搭建的遮阳棚连成一片,棚下蔬菜青翠、瓜果飘香。村民王小春麻利地将刚摘下的番茄码放整齐,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以前在路边摆摊像‘打游击’,怕风吹日晒,更怕影响交通被劝离。如今政府给我们建了乡野集市,摊位免费、遮阳挡雨,心里踏实多了!”
乡野集市
这处位于新老县城必经之路的集市,是中心村“两委”精准对接村民“卖难”心声的结晶。走进集市,分区清晰明了:蔬菜区、水果区、特产区井然有序;每个摊位配备的公平秤,让买卖双方都安心;垃圾分类区的设置,更添一抹文明亮色。村委会副主任杨建兵穿梭在人群中,指着熙攘的客流介绍:“现在日均客流量超过200人次,苹果、葡萄、时令蔬菜都成了抢手货。初步算下来,入驻农户月均增收起码800元!这小小的集市,成了乡亲们家门口的‘致富站’和城里人的‘放心菜篮子’。”
高山清泉:十年“渴”望终得解
拧开崭新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涌出。公兴镇兴峰村一组村民看着自家厨房终于通了自来水,满脸笑意。
村民在家用上方便安全的自来水
兴峰村一组高踞山巅,恶劣的地理和气候让“吃水难”成为几代人的心病。村民常年依赖有限的水井和昂贵的运水车,水质、水量都无保障。“水荒”像一块巨石,压在村民心头,也阻滞了山村的发展。
转机来自“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剑阁水发集团公兴分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起来。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进行勘察,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一份详尽的供水方案迅速成形。公司联合公兴镇政府、村“两委”,多方奔走协调,成功争取到15万元宝贵的移民后扶项目资金。一场“引水上山”的攻坚战就此打响:铺设管道9公里,翻山越岭,将邻近向前村的“幸福水”引到了兴峰村的山顶。涓涓清流,终结了20余户80多位村民祖祖辈辈的“缺水史”。
机制护航:八年“堵心路”变坦途
“好消息!江柏路真的要动工修了!”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江口镇沿线的村落。盼了整整八年的村民们喜出望外。江柏路(S205省道)作为重要通道,曾因年久失修而变得坑洼遍布、破损严重,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成了名副其实的“堵心路”。
难题的破解,得益于当地探索的“听察解促”长效机制——通过坝坝会、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将问题按优先级分级处置,政策答复类1个工作日内办结,矛盾调解类3-5个工作日化解,长期推进事项纳入集中整治。江柏路这类“硬骨头”被纳入领导包案攻坚。目前,梳理形成的八大领域37个问题清单已解决30个,群众满意率达100%。
变化的背后,是工作方法的革新,更是初心的坚守。从解决“一口水”“一筐菜”“一段路”的具体问题,到构建“听察解促”的长效机制,剑阁县正用实际行动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办好一件件民生“小事”,就是筑牢执政根基的“大事”。这份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浇灌、用实效书写的民生答卷,在绿水青山间散发着持久的温度。(剑阁县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王海静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