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挡医者情:雅安医护团队走进社区关爱15位老人
2025年07月26日 15:44:14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近日,雅安雨城区的柏油路被晒得发烫,空气中浮动着黏腻的热气。育才路社区的老居民楼没有电梯,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雅职附院”)的专家团队拎着医药箱,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往上爬,白大褂后背很快洇出深色的汗渍。这是他们本月第三次上门问诊,目标是辖区内15位独居或失能的老人。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解决老人出门就医困难的问题,雅职附院自2024年9月起开展上门居家医疗服务。医院组建了伤口/造口护理专科小组、静脉治疗专科小组、糖尿病健康管理小组、母婴护理小组、中医康复工作组、婴儿保健与筛查小组等6个专业团队,提供包括伤口/造口居家护理、产妇皮肤及会阴护理、留置/更换鼻饲管等16项上门服务项目,切实为部分居家患者解决出门就医难题。
“鲁大爷,您住在友谊路58号是吧?”内二科主任陈亮轻轻合上血糖记录本,温和的目光落在老人身上,“咱们来看看最近血糖控制得怎么样?”
陈亮的手指在饮食记录本上缓缓移动,突然停在一页上:“哟,您这早餐还是白粥配馒头啊?”他眉头微蹙,从医疗包里取出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红笔在纸页上沙沙作响。“您看,”他指着图表,耐心解释,“白粥升糖指数高,像坐火箭似的。咱们换成杂粮粥,升糖慢,像坐牛车,稳稳当当。”
说着,他用手比划了一个拳头的大小:“全麦馒头,一次就这么大,管饱又不超标。您今早测的餐后血糖12.3,还是有点高。记住咱们的饮食口诀了吗?”他掏出手机,点开一个色彩鲜明的图表,“‘定时定量吃三餐,粗粮细粮各一半,绿叶蔬菜多多益善,水果要挑低糖款’。您看,香蕉、荔枝这些高糖的要少吃,苹果、梨子可以吃半个。”
临走前,陈亮帮老人把血糖仪调试好,又在冰箱上贴了张醒目的监测表:“咱们说好了,每天按时测血糖,并做好记录。下次我再来时,咱们再一起研究,给您量身定做控糖方案。”他轻轻拍了拍老人的肩膀,“您要当自己的‘血糖管家’啊!”
王大爷家的门半开着——这位左腿残疾的越战老兵家中,客厅墙上挂着褪色的军功章。
“王叔,咱们先做个皮肤评估。”伤口专科护士任琼放下医药箱,熟练地戴上检查手套。她轻轻掀开老人后背的衣角,指腹在骶尾部发红的皮肤上轻轻按压:“这里已经有压疮风险了,咱们得特别注意。”她取出防压疮敷料,在征得病人和家属同意后贴在老人骶尾部,并简明指导:“三点注意:敷料每3至5天更换一次,2小时左右翻身一次,每日温水清洗会阴部。”
血压计的充气声里,药剂科主管药师杨凤超正在检查小药箱,发现有的药瓶里的药片已经变色,好几瓶药品也已过期至2024年。
“阿姨,这些药都已经过期了,不能再吃了。”她把过期药品清点出来,又用笔在其他药品包装上标记上了有效期,“您看,这个盒子上我把药品效期给您标出来了。这样,咱们每月底就清理一次药品,过期的药就把它丢掉,可不能再吃了。”
中医·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邓安伦半蹲在王大爷身前,手指精准评估着他右腿萎缩的肌肉群。“肌力还得加强训练。”他边说边示范标准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动作。王大爷腰背猛然挺直:“邓医生,我听你的,明天起每天多走二十步!”
邓安伦笑了,从包里掏出阻力带:“这个轻便,绑在腿上练力气,不费劲儿。”
友谊路111号82岁的蒋婆婆听见敲门声,趿着拖鞋一路小跑。老人独居多年,孩子们在外地工作。客厅茶几上摆着刚切好的西瓜,保鲜膜上凝着水珠。
“任护士长,你们可来了!”她拉着任琼的手不放,掌心的老茧蹭过对方的手背。任琼给老人量完血压,又检查了药盒里的降压药。临走时,老人往她的包里塞了两个苹果:“路上吃,解解暑。”
走到楼下回头看,蒋婆婆还站在阳台上挥手,蓝布衫在烈日下像一面小小的旗。
育才路社区副主任李佳丽跟着队伍走了一路,手里的矿泉水瓶空了又满。“这些老人就盼着他们来。”她抹了把额头的汗,指着巷口的老树说,“前几天下雨,邓医生来给张婆婆换药,裤脚全湿了也没吭声。”
傍晚六点,最后一户走访完毕。医生们站在路边等车,白大褂上的汗渍已经干透,留下淡淡的盐霜。巷子里飘来饭菜香,蒋婆婆家的阳台灯亮了,像一颗温暖的星。
任琼掏出手机,在工作群里敲下一行字:“下周带些解暑药来,天还得热一阵子。”
车来了,扬起一阵热风。这群背影消失在暮色里,留下15户人家窗台上的药盒,和老人们心里悄悄记下的下次见面的日子。(供稿/图: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编辑:宋俊梅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