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兵李成元的“标杆人生”:用一生践行“党叫干啥就干啥”
2025年08月01日 17:20:54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婷婷 郭建坤 摄影报道
阳光透过梧桐叶,在川北医学院顺庆校区家属院洒下斑驳的光点。72岁的李成元从家属楼里走出来,步伐依旧稳健、身姿依旧挺拔。军装虽褪,17载戎马生涯中斩获的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的光荣勋章,早已刻进他的骨血;“教育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更让他的人生履历在岁月里愈发厚重。
李成元
八一建军节前夕,李成元在学校离退休活动中心向记者讲述他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经历,眼里焕发着光彩,思绪被拉回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我就认一个理,党叫干啥就干啥!”李成元的话里仍带着炮弹出膛般的干脆。
50党龄作书脊,17载戎马与25年书香作内页,每一页都写满鲜活的注脚。当过炊事员、养过马、干过高射机枪和炮兵、上过战场拼过命……如今,悬车之年的他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习惯。而那些随岁月流转的称谓里,藏着他用大半生写就的故事。
从山东娃到川蜀兵
把每个岗位都站成标杆
从山东汉子到扎根四川,从战场指挥员到大学教育工作者,李成元将他的“个人简历”活成了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
1953年12月出生在山东菏泽的李成元,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受其姐夫的影响,1972年12月,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踏上了军旅之路。那一年,他19岁。
这一去,便与巴蜀大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李成元闲暇时与战友们休闲娱乐
1973年3月,绿皮火车喘着粗气驶进四川,李成元被分到13集团军38师112团做炊事员。进连队的第一天,李成元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那时候就觉得,当兵就得跟党走,入党是最光荣的事。”
1976年成都军区高射靶场的那次打靶,成了李成元从军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当时打靶,全炮兵靶场就我们班首发命中,得到了成都军区的通报表扬。”谈到此时老人眼里闪着光。打靶归来没多久,李成元转成了炮兵。
真正让他在全师出名的,是他带领全班参加的全师炮兵比武。“当时要求是5发3中就算优秀,我打了个5发5中,得了第一名!”李成元说。
“打起仗来炮兵阵地很危险,他不像步兵打一枪换一个,一发炮弹过来可能全没了。”他根据战场上的情况,琢磨出“一兵多能”训练法,“我要求全班每个人能顶6个人的岗,瞄准手牺牲了,装填手能顶上;一炮手倒下了,二炮手接得住。”师部炮兵科来考核时,他们班以全员优秀的成绩,成了全师标杆。
“后来,‘一兵多能’训练法被整个38师推广学习。”李成元的语气里带着点骄傲。
主动请缨上前线
两上战场把苦日子过成丰碑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时,李成元带着一排冲在最前面,那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作为基准排,他们的任务是敲掉敌人的机枪点。”李成元说,当第一发炮弹拖着尾焰落在敌方机枪点,爆炸声炸响时,他才发现后背的衣服已被冷汗浸透。
“第一发炮弹就端掉了敌人的机枪点,全排立了集体三等功,我个人也得了个三等功。”回忆起这紧张的一幕,李成元的眼窝微微发红。
从战场回来,李成元成了连队的指导员。从1979年到1982年,连队连续四年被13集团军评为先进。“这样的成绩在我们军历史上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又立了一个集体二等功。”说到这儿,他眼里闪着光。
1988年,李成元与连队在八里河主峰上合影
1987年,八里河东山(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是中越边境老山战场原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雾气里飘着硝烟味。已任政治教导员(营党委书记)的李成元带着全营主动请战,给团里的请战申请上写着:“我们不当预备队,就要当第一线!”
八里河东山作为老山防御体系的一部分,1300多公里的轮战战线,300多个猫耳洞,战士们像钉子一样铆在那里。
这一“钉”,就是两年。
“猫耳洞就这么点大。”李成元用手比划着半米见方的空间,“蹲在里面,比坐牢还难受,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又缺水又潮湿闷热,90%以上战士和干部都出现烂裆,浑身得皮肤病。”
猫耳洞内部署作战
两年轮战期间,全营没牺牲一个人,圆满完成了前线指挥部交给的防御任务,全营捧回集体一等功,李成元再添一枚个人三等功奖章。
除了战场厮杀,他还带着战士们干了不少“副业”,他带连队参演电影《四渡赤水》的拍摄任务,战士们扮演民兵惟妙惟肖;在黔江修建了军用电缆,逢山过山、逢水过水,石头要挖一米深,8个月的时间,战士们晒脱几层皮;地方石匠都不敢修的仪陇到马鞍的公路,他们团用八个月“啃”了下来;带领两个连队在彭州种了一年的庄稼……
把部队作风种进课堂
用真心焐热学子心
1989年,老山战役结束后,李成元也为17年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句号,转业到川北医学院,任影像系学生办公室主任。
这一扎,便是二十五个春秋。
“报到时才发现,影像系虽然有5个年级,却没有学生办公室,我来了后才成立了学办,要管从86到90五个年级。”李成元说,他是按军队那种作风要求学生,第一次和87级的学生见面时,没拿花名册,却挨个点出了每个学生的名字。
“台下学生们眼泪唰地下来了,说入学两年,没有哪一个老师来给他们点名,甚至还有老师都不认识他们。”说到这儿,老人眼里满是自豪,“和学生们见面之前,我是用了好多脑筋的,对所有的学生家庭情况、个人情况了如指掌,了解每个人的生日。”
那时他还住在嘉陵区的部队家属院,每天凌晨四点半,自行车铃就会准时划破晨雾。五公里路,他骑得比在部队越野还快,只为赶去学校喊学生们起床做早操,学生都对他佩服得不得了,被学校评为教书育人积极分子。
李成元(左一)在朱德故居参加离退休党委党务工作者能力提升活动
1993年党校成立,组织一纸调令,李成元又成了党校办公室主任。五年里,23批次学员从他手里毕业。再后来又把他调到人文社会科学院,从办公室主任到教学秘书,在琐碎的工作里,他照样干得有声有色。“在此期间,我获得了两次奖励,都是加一个月工资。”李成元说。
2001年学校新建高坪校区,成了他又一次“拉练”。那个时候没有汽车,李成元和同事每天都要徒步一个多小时去工地转转。“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水源,我们就去帮忙到处找水源,最后找到了一处地下水源,给建设单位省了不少钱。”
2014年1月李成元退休,退休后的李成元也没闲着,连续多年赴山东、江西、湖南、湖北、甘肃等地为学校招生工作继续发光发热。作为学校离退休党委委员,学校的每一次会议,他都未曾缺席,为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如今,军装虽褪,但站姿挺拔、说话干脆,仍带着军人的模样。“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采访结束时,李成元望向远处操场,一群学生正在阳光下奔跑,笑声随着风飘过来。“现在的年轻人多好啊,不用蹲猫耳洞,不用扛炮栓,可以一门心思地好好读书。”他眼里满是期许,像望着一片正在拔节生长的庄稼,那是他和战友们用青春浇灌的希望。
编辑:李雪艳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