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三位退役军人功臣讲述热血与坚守
2025年08月05日 18:34:5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7月29日,营山县举行“丹心照荣光”四川省退役军人功臣荣誉册发放仪式,为功勋退役军人代表颁发荣誉册,以此致敬他们为党和国家作出的贡献。仪式上,一等功获得者李清平,二等功获得者刘东权、黄建明三位英雄分享了自己的热血往事与退役后的坚守,引发全场阵阵掌声。
李清平:“神炮手”的初心路
“战场上火炮的轰鸣声,这辈子都忘不了!”在营山县“丹心照荣光”退役军人功臣荣誉册发放仪式上,李清平缓缓起身,抬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掌心的老茧诉说着岁月的厚重。
1984年深秋,这个营山县回龙镇青年带着乡土的质朴走进军营,成为原步兵第27集团军79师235团105炮连的一名炮手。对越防御作战的战场上,他像一颗上膛的炮弹,精准而勇猛——毙敌30名、伤敌17名战绩赫赫,16个敌人工事、3挺高射机枪、2门八二无后座力炮在硝烟中化为废墟。1988年6月,“一等功”勋章挂在胸前时,当时的成都军区云南前指司令部授予的“神炮手”称号,成了他青春最滚烫的注脚。
1988年转业后,技术监督局的办公桌、五四厂的生产车间,成了他新的“战场”。不计较加班的时长,不在乎荣誉的多少,他胸前的党徽总在最需要的地方闪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证书堆了半箱,2005年“省劳模”的红绸,至今仍鲜艳如初。
“退休了,可枪不能放。”李清平还加入了全国劳模王兰辉牵头成立的“王兰辉劳模创新工作室”,那里有他为残疾人奔走的身影,有他手把手教技能的耐心。台下有人轻声说:“这才是真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刘东权:通信线上的“守护者”
“线路通了,胜利就有希望!”二等功荣立者刘东权的发言带着电流般的铿锵。1986年12月,这位原27集团军79师235团通信班战士,随部队奔赴老山前线,肩负起255阵地的通信保障重任。
战场上,刘东权负责保障营部与8连的有线和无线电台的通讯任务,同时还负责保障8连211、255、147、908四个阵地的通信联络任务。通讯线是连接前线与指挥部的“生命线”,越军的炮弹和地雷一次次炸断线路,他就一次次冒着炮火冲出去抢修。“有线通讯不能断,无线电台要畅通,这是命令,也是战友们的希望。”刘东权回忆,最危险的一次,炮弹在身边爆炸,泥土溅了满身,他抹掉脸上的泥土,继续进行线路维修。1987年4月至7月,他圆满完成通信保障任务,为8连战斗胜利筑牢基础,荣立二等功。
“当年保前线通信,退伍后保人民群众通话,都是守阵地!”退役后,他在营山县邮电局(后改制为中国电信营山分公司)特殊工种岗位一干就是32年,爬高塔、钻地洞、查线路,始终带着战场般的严谨。2020年退休后,刘东权对军旅生涯依然眷恋,他经常对家人和朋友讲,“我这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当兵,若有战、召必回!”
黄建明:猫耳洞里的“带头兵”
“老山的雨,能把骨头泡软,可泡不软人民解放军的脊梁!”黄建明的声音带着硝烟的质感,他的手指在“荣誉功勋册”上轻轻敲击,仿佛又摸到了猫耳洞潮湿的岩壁。
1986年12月,黄建明所在的“济南第一团”——这支曾在长津湖打残美军“北极熊团”的英雄部队,披着征尘奔赴滇南。老山的阵地像一块烧红的烙铁:地雷藏在草丛里,冷枪从树后窜出,42度的高温把作战服烤出盐霜,雨季的洪水冲断补给线时,战士们嚼着蝗虫、喝着混着泥沙的水,猫耳洞里的积水没到膝盖,毒蛇在被子上蜷成吓人的圈。
“我是党员,就得站在最前面!”他的拳头在胸前攥紧。带头站第一班岗,把最危险的洞口留给自己;带头钻出猫耳洞设伏,让战友多睡半小时;带头搜剿敌洞时,刺刀上的寒光映着他年轻的脸。18个月的坚守,二等功的勋章上,至今似乎还沾着老山的泥土。
转业回到地方后,黄建明一头扎进营山县工富食品公司人秘股岗位。从文件流转到人事统筹,他经手的每一项工作都精准规范。企业改制下岗后,这位老兵揣着军人的韧劲自主创业卖起了副食品,账本上“不欠工资、不售假货”八个字写得工工整整。“从老山战场到家乡街头,阵地换了模样,但‘听党指挥’的口令,这辈子都得喊得响亮!”面对人生角色的转变,黄建明眼神坚定,话语掷地有声。(供稿/供图:营山县委报道组 彭传桁)
编辑:王飞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