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招商“活水”浇活闲置资源 “沃土”
2025年08月07日 15:37:03 来源:四川新闻网
李桃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陈连波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如何唤醒“沉睡空间”,让低效用地焕发新生,是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明确提出“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近年来,面对闲置存量土地开发受阻、流转不畅、清退不易等现实难题,巴中创新发展思路,将招商引资作为撬动资源活化的关键支点,深度融合项目招引与闲置资产盘活工作。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主动搭建合作平台,一系列新项目顺利落地生根,不仅让“沉睡”的土地资源重新焕发生机,更通过产业生态的重塑与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截至2025年8月,全市累计盘活闲置土地近2000亩,激活闲置厂房、楼宇等资产26万平方米,带动新增投资约39亿元,引进重点项目23个,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
摸清底数,精准定位“沉睡资产”
闲置土地再利用,精准定位是关键。通过锚定每块土地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潜力,既能避免盲目开发造成的二次浪费,又能让土地与产业需求、城市规划精准咬合,为后续的活化利用找准方向、夯实根基。
诞生于1958年的巴中丝绸厂位于巴城南坝片区,曾是巴中本地的“明星企业”。后受国有企业改制、外贸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于2001年3月全面停产。至此,机器停转,厂区闲置,杂草丛生。这片占地65亩的工业遗产沉寂多年。
盘活闲置厂房,打造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
时间来到了2023年,彼时,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巴州区决定利用老丝绸厂的遗存工业空间,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基地。自2024年以来,巴州区招引落地餐饮美食、休闲娱乐、酒店民宿、9D轨道影院等业态46个,盘活利用闲置厂房约2.8万平方米,将这片区域打造成集特色商业、数字科技、艺术演艺、文创博览、非遗展示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多元智慧文化园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巴城文创产业园累计接待游客量已突破70万人次,高峰时期日接待游客量约2万人次。如今,从工业大厂到城市新地标,“巴中丝绸厂”涅槃重生。
南江富民幸福工坊
今年以来,南江县通过建立供需体系,摸清企业外加工、用工需求和辖区内闲置资产、剩余成年劳动力,瞄准低保户、监测户等低收入群体,建成覆盖电子信息产品组装、食品加工等不同类型的加工型“富民幸福工坊”,引导落地招商引资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覆盖到乡镇、社区,企业负责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生产管理等工作,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企业降本增效。目前,首批建设完成的6个工坊已经正式运行。预计到2027年底,全县将建成“富民幸福工坊”200家以上,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
光雾星野露营地
于文旅示范区而言,立足优越的旅游资源与山水禀赋,则是其盘活闲置存量用地的核心密码。去年6月,文旅示范区康养产业公司竞得光雾山镇铁炉坝村的大坝C1—1、C1—2地块。今年7月,通过招引巴中杨燕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光雾星野露营地。自7月20日正式对外营业以来,依托景区雄奇的峰丛地貌、变幻的云海雾霭,露营地成了游客沉浸式亲近自然的绝佳选择。
从巴中丝绸厂涅槃重生为多元智慧文化园区,到南江县“富民幸福工坊”让闲置资产成为群众增收的平台,再到文旅示范区依托山水资源打造星野露营地,这些生动实践共同印证了“精准定位”在闲置土地再利用中的核心价值。每一块土地都有其独特的禀赋,或承载着工业记忆,或潜藏着生态优势,或连接着乡土人情。唯有摸清“家底”、找准方向,让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城市更新、民生需求同频共振,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唤醒“沉睡”的价值,实现了“一块地激活一片区”的联动效应。
激活动能,盘活乡村“沉睡资产”
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如何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是激发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这需要在精准把握乡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模式让闲置资源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在唤醒资产价值的同时,为乡村注入持续发展动能。
柳林罐子沟巴山胖娃食品经营厂
在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盘活闲置资源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这一思路。针对村里1550平方米的闲置游乐场,镇村两级联动研判其区位与空间优势,定向招引食品加工产业。2024年10月,巴山胖娃食品经营厂成功落地,通过对原有设施的改造升级,建成了现代化生产线,实现菜籽油、面粉日产量各1000斤。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厂创新采用“电商直播”销售模式,日均订单超300单,销售额突破万元,线上粉丝积累超28万。昔日闲置的游乐场不仅彻底改善了环境面貌,更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活力。
通江县食用油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四川金农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似的探索也在通江县兴隆镇展开。当地瞄准闲置村小场地的再利用价值,积极引入四川金农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通江县食用油加工基地项目。该项目于2025年7月完成签约并开工,总投资达3500万元,租赁3000平方米厂房,规划建设菜籽油加工及分装线,并配套自动化灌装线、检测实验室、生活办公区、产品展示区、仓库及品牌直销店等设施。目前,厂房装修已全部完成,正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闲置村小即将变身现代化加工厂,为乡村产业升级再添新支点。
不论是罐子沟村的闲置游乐场,还是兴隆镇的废弃村小,这些“点石成金”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农村的每一处闲置资产都可能是乡村振兴的潜在动能。只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创新思维打通资源与产业的连接通道,就能让“沉睡”的土地、厂房等资源苏醒过来,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大力量,为乡村振兴画卷增添更多生动色彩。
创新招商,让废弃空间绽放新价值
当轰鸣的机器归于沉寂,当忙碌的工人渐渐远去,那些因项目退出而闲置的厂房、场地,便成了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不仅占据着宝贵的土地资源,更成了区域发展中难以忽视的“留白”。传统招商模式下“守株待兔”的被动,往往让这些沉睡的资产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而创新招商,恰如一把精准的钥匙,让每一处闲置资源都找到适配的“发展合伙人”。它不是简单的项目引进,而是通过理念革新、模式再造,让闲置资产从“包袱”变为“财富”,从“沉睡”走向“活跃”,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巴中低空经济产业园
在巴中经开区,无人机无人值守系统生产基地项目的落地,为闲置用地盘活提供了生动样本。该项目利用原输配电设备生产基地及工业产业孵化园项目(长期停工)的1300亩闲置用地,由经开区区属国企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吸引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入驻。项目于2024年7月签约、12月开工建设,一期已于2025年1月建成投产,预计2025年9月启动二期建设。据了解,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分三期推进:一期投资约7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3000万元,使用经开区标准化厂房约7800平方米(含整机装配厂房、机库装配厂房、测试中心、研发中心及办公配套用房),建成无人机整机装配和机库装配生产线;二期、三期计划投资约4.22亿元,包括20000-30000平方米可定制化改造的长期租赁工业物业或产业园区。目前,一期投产后年产值约1.5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5亿元,让这片长期停工的土地重新迸发产业活力。
四川惠创智链科技有限公司(高密度互联电子电路生产项目)
平昌县也通过创新招商,让退出企业的闲置厂房焕发新生。四川惠创智链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密度互联电子电路生产项目,租赁了原光翼摩托(2023年退出)留下的100000平方米闲置标准化厂房,并对厂房进行装修改建。项目于2024年12月签约,2025年3月正式开工,预计2025年12月底投产,总投资15亿元,将建设3条高密度互联电子电路生产线,达产后年产360万平方米高密度互联电子电路,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年税收1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原本沉寂的厂房,即将成为推动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从巴中经开区的闲置产业园到平昌县的退出企业厂房,创新招商如同桥梁,让废弃空间与优质项目精准对接,不仅盘活了沉淀的土地资源,更催生了新的产业增长点。这些实践证明,只要打破思维定式、创新合作模式,每一处闲置资产都能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潜力股”,在存量盘活中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
而今,巴中通过创新招商模式,精准盘活闲置土地与资产,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提质增效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巴中还将持续发力,不断探索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让闲置资源成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图由巴中市投促局提供)
编辑:刘亚宇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