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唐氏宗祠首现清代完整题记 “物勒工名”制度鲜活呈现
2025年08月14日 12:34:5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杨颜铭
8月14日,记者从资阳市文旅部门获悉,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审核阶段,资阳市普查办取得了一项重要发现。在雁江区丹山镇梁家村唐氏宗祠正厅横梁上,一处保存完好的“物勒工名”题记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题记清晰地记录了清咸丰三年(1853年)宗祠营建时的出资人、总理、协理、监修以及众工匠姓名,为研究川西民间建筑制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
据了解,唐氏宗祠是唐氏族人的祖祠,整体为石木结构,采用穿斗梁架,拥有硬山顶,其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呈独特的“U”字形布局。正厅脊檩与横梁不仅保留着精美的高浮雕凤凰、祥云图案,更以墨书直刻的方式,将当年总理、协理、监修的名单一一列出,从首事、督工到木匠、石匠等,字迹清晰,行列整齐,宛如一份生动的清代民间工程责任体系实物档案,让人得以一窥当时的建筑营造规范和责任划分。
唐氏宗祠航拍图(雁江区文管所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宗祠的多根石柱上还保留着“毛泽东思想”等字样的红色标语。这些标语历经岁月洗礼,与清代的建筑构件和题记形成了跨越百年的叠压信息,无声地映射出这座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变迁,为研究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演变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横梁上的人名清晰可见(李纪 供图)
“物勒工名”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强制性的工匠署名制度,最早可追溯至《礼记·月令》中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器物或建筑构件上刻写工匠姓名,实现责任追溯和质量考核,一旦出现问题,便能迅速追责。此次在唐氏宗祠发现的完整“物勒工名”题记,正是这一古老制度在民间建筑领域的生动体现。
目前,该宗祠已被列入资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名录,雁江区政府正积极推进其申报市级历史建筑,力争让这组兼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活态档案”得到更加系统全面地保护,使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得以长久传承,继续向世人讲述岁月的故事。
编辑:刘亚宇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