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思 中正则雅的艺境心法|道义解字
2025年08月14日 17:22:24 来源:四川新闻网
【开栏语】
一横一竖藏天地,一撇一捺见春秋。汉字,从甲骨文的刻痕中走来,历经金文的厚重、小篆的婉转、隶书的方正,在楷行草的演变中沉淀千年智慧。它不仅是记录文明的符号,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镌刻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怀。
7月23日起每逢周三、周四,四川新闻网将推出《道义解字》系列策划,特邀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道义,倾情解码汉字文化内涵,结合前沿AI技术,带您在“春夏秋冬”的时光流转中,看汉字如何描摹四季更迭中的春之萌动、夏之炽烈、秋之静美、冬之沉潜;于“书画传心”的意境里,赏书法的筋骨与绘画的气韵共舞,笔锋起落间是“书者,心画也”的赤诚,墨色晕染处是“画者,载道也”的通透。让我们以字为舟,溯流而上,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陈荞
甲骨文的“心”字,形状酷似人或动物心脏的轮廓,心包内两笔简练斜线,恰似心脏肌理与血管纹络,勾勒出生命搏动的本真形态。金文阶段,心的字形渐变,省却心肌纹理,线条更趋凝练。小篆的“心”字进一步符号化,突出收放自如的书写性。至隶书,彻底褪去形象成分,化为撇、点、捺等笔画的组合,逐步接近如今习见的楷书“心”字。《说文》曰:心是人的心臓(脏),居于中,主全身之血脉,象形。“心之官则思”,藏神朗照。
古人认为,心为五脏之尊,万法所归。怀素《自叙帖》中的“心”字,是笔尖与心灵的共振。“豁然心胸”的笔意,让抽象的心字化作具象的精神图谱。狂草的不羁线条,既是书法技艺的极致,更是千年心灵的共鸣。在怀素的《自叙帖》中,“心”字已经超越字形,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符号,让后人在墨色中触摸到永恒的心灵力量。
在练习书法上,古人倡导:习字先修心,心正则笔正,笔正则道生。在书法的心法上,唐太宗对王羲之最为推崇。在给《晋书·王羲之传》专门写的《王羲之传论》中,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认可:“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唐代的孙过庭在《书谱》中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与影响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孙过庭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既继承传统又富有创新,这种艺术特质使其作品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具有历史延续性,历代学者均以学习王羲之书法为正统。王道义说,“他们的评价除了对王羲之自身书法才华的高度赞美,还有对王羲之中正则雅书法心法的认可。”
在国画领域,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理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师法自然,但是自然之美并不能自动成为艺术的美,其间的转化,不可或缺的就是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
人生天地,不改初心;健笔凌云,大道传心。在书画的传习过程中,需要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心法。王道义说,“‘心’字的演变不仅是字形的更迭,更是人类对内心世界认知的深化与拓展。它掌控着生命的活力,记录着情感的流转,最终在笔墨挥洒中,成为跨越时空的心灵独白,承载着千年未变的精神脉动。”
出品人:雷和斌
总监制:何文宗
总策划:楚彦
统 筹:唐明 侯敬文 何佳欣 代红
视频拍摄/制作:俞文晶 熊雅绮 邓玥潇
记 者:陈荞
文 案:李雪艳 赵梓君 蒋睿(实习) 陈雨睿(实习) 王艺雅(实习)
专 题:刘亚宇
设 计:何如冰
特别鸣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编辑:王飞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