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会即将闭幕,不妨来盏盖碗茶丨跟着赛事去旅行
2025年08月17日 13:07:15 来源:四川新闻网
8月17日晚,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将在成都闭幕。本次运动会中,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运动员齐聚成都,充分彰显了体育跨越文化与国界的凝聚力,也向世界传播着神秘而璀璨的巴蜀文化及中国文化。
赛事终会散场,茶香从不打烊。成都,自古以来便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茶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底蕴。离开赛场,不妨拐进深巷,让心跳慢下来,感受热气蒸腾出的“天府之国”待客之道,把成都最后一声喝彩,轻轻合进杯盖。品一方茶,带一缕香。
茶文化与市井文化交融
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盖碗茶,是成都对外形象宣传和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文化名片”和“金字招牌”。什么是盖碗茶?
人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成都茶馆里的传统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子(因为形状似船,故又名茶船),俗称盖碗茶。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
桌上的茶盏。图源:视觉中国
如今成都使用的盖碗茶,是崔宁发明的茶托子的改良形式,成都人还加上了一个茶盖。而在客来客往、人声鼎沸的茶馆里,瓷碟茶船因为较重又易碎,则常为轻便又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无论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还是在装饰精致的雅室,捧一盏盖碗茶,用茶盖轻拨茶汤,总有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一招一式皆功夫
观成都铜壶茶艺,不仅是视觉享受
在成都各大茶馆里,总能见到茶艺师的身影,他们穿梭于茶客的桌椅之间,手悬铜长壶,接待茶客掺茶吆喝“控场”,这些茶艺娴熟的“茶博士”,是成都茶馆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长嘴铜壶沏茶。图源:视觉中国
在过去,成都茶馆里的“茶博士”遇到狭窄的位置无法挤到茶碗前掺茶时,就把壶嘴加长,以便远距离操作。而川人饮茶多以花茶、绿茶为主,这两类茶讲究“高冲低韵”。长嘴壶嘴细且长,冲击力大,注入茶碗,激起茶叶在碗中翻滚,很快就能释放出茶味,茶客无需等待就能立即品尝。
无论是盖碗茶还是功夫茶,所反映的都是地域文化。近年来,不少来成都定居、经商或求学的外地人,都在品尝功夫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豁达。
如果能在这热闹的城市中,找到几处清闲地,品茗养生,也算是给心灵做了次远足。下面几家喝茶的好去处,约上三五好友,随小编一起品茗吧。
鹤鸣茶社
说起喝茶,要数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名声最为响亮。方寸之地,人挤人挨着坐,跑动起身间,桌上的茶盏轻易就被碰响。往昔岁月中,人民公园中的店铺更迭频繁,但唯独只有鹤鸣茶社始终在原址“坚守”,或许正是因为这股“旧味”,鹤鸣茶社才能被“老成都”所认可。
“竹椅、木桌、盖碗茶,从整个建筑风格和装饰用料其实并不难看出,地地道道的老茶馆氛围就该是这样。”鹤鸣茶社相关负责人说,这样做的意义并不仅是还原其本味,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其文化底蕴与价值。
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同时,茶艺师还会在现场与游客一同炒茶,并通过长嘴壶非遗表演掺茶与国内外游客进行深度互动。在这里喝茶,可以将成都的休闲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观音阁老茶馆
在双流彭镇老街上的茶馆,茶馆老板李强拎着铁壶穿梭于木桌间,壶嘴喷出的白雾氤氲升腾,与屋檐下的红灯笼交相辉映。本地居民一边喝着茶一边闲话家常,外地游客则举起手中的手机或相机拍照留念,记录着老街的烟火气。
“20多年了,本地老人喝茶就收一块钱(人民币)。”李强的这份“固执”里,藏着四川茶馆文化的根脉。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说,茶馆不仅是四川市井生活的缩影,更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一碗茶的价格,是一把量度世道人心的尺子。”
四川成都,观音阁老茶馆外坐满了老茶客。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2024年,这座老茶馆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如今,观音阁的盖碗茶具早已包浆,茶船上的裂痕里沉淀着岁月,茶客们“揭盖续水”的声响,成了茶馆里最悠长的韵律。
兰园
兰园,是一家位于百花潭公园内的茶馆。与其他的几个老牌公园相比,这里的茶馆显得十分清雅别致。兰园内的布置颇为精巧,有一层和二层,绿树环绕湖心,阳光斑驳,微风轻拂,人流少而安静。
百花潭公园内的茶馆。图源: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茶馆坐乏了,就起身到附近的各个小园区里去走走。兰园对面就是百花潭公园内最著名的川派盆景园,园内的山水盆景、树石盆景和树桩盆景等,都是艺术精品。
尽管地段、规模各异,四川各地的茶馆却总在相似之中,又有各自的特色。阳光从屋顶照射下来,洒在水泥垒的老虎灶、老旧的铝制烧水壶和裹满包浆的桌椅上,一股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曾璐 整理报道
(综合自南方+、澎湃新闻、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四川日报、方志四川、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成都商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编辑:曾璐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