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南部4名学子叩响清北之门 本土企业用200万元助学基金助梦起航

2025年08月16日 17:21:32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婷婷

盛夏的南充市南部县,蝉鸣与捷报共舞。

2025年高考成绩单出炉,这个川北小城3名学子叩开清华大学大门,1名学子圆梦北京大学,创下这个小县城高考历史最好成绩。

当录取通知书从北京跨越千里抵达南部中学赵恒贤、邓文博、王昱皓和姚佩汝四位同学手中时,另一份来自本土企业的厚重礼赞2025年“南部县奖教助学基金”发放仪式如期举行,为这份金榜题名的喜悦锦上添花。本土企业的暖心支持,正为南部教育的奋进之路持续注入新的动能。

政策为基 铺就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读,是南部县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执着追求,更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大合唱”。

为实现教育从“突围突破”到“领先领跑”的跨越,南部县委、县政府精准施策,启动“南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出台《教育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配套制定师资分流、教职工流动、职称评聘等一系列实施细则。

“通过两到三年努力,让南部教育教学面貌根本改变,进入全市第一方阵。”这份承诺背后,是制度保障的坚实支撑。从优化师资配置到提升教学质量,从改善办学条件到创新育人模式,南部正以系统性思维破解教育发展难题,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愿景变为现实。

政企同心 200万奖教金暖师励学显担当

“把钱花在教育上最值得!”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南部永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永生集团”)董事长刘友生的这句话,道出了本土企业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厚谊。

为激励更多学子追梦、致敬默默耕耘的教育者,永生集团与南部县政府携手设立“南部县奖教助学基金”,对从小学到高中全程在南部就读且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按每生50万元标准注入基金,用于学生资助及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奖励。

2025年,南部中学4名学子被清华和北大录取,喜讯传遍小城。高考成绩公布后,在2025年“南部县奖教助学基金”发放仪式上,永生集团董事长刘友生按每生50万元总标准设立基金,其中15万元直接发放给学生,剩余35万元分配至各学段学校(小学、初中、高中),4名学生共计200万元。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畅通全县拔尖创新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通道,鼓励广大教师努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更多名校学子。”刘友生的话语道出了基金设立的深层用意。在南部,奖教助学不仅是对当下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激励更多学子以榜样为镜,在求学路上勇往直前;鼓舞更多教师以匠心育人,在三尺讲台书写华章。

拿到15万元助学金的那一刻,考入清华大学的赵恒贤内心翻涌着难以平复的激动。“这份认可远超过物质支持,更像沉甸甸的鼓励和信任。它让我真切感受到,我们努力学习的过程被社会关注着。”因为从小怀揣医学梦想的他,大学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专业:“学医之路道阻且长,但这份温暖让我更有底气脚踏实地。未来我要在医学领域深耕细作,力争有朝一日能白衣执甲,以仁心为灯照亮生死幽谷,以仁术为舟渡人疾厄苦海。”

同样考入清华的邓文博,则把这份奖学金视作“轻装上阵的通行证”。“这份奖学金对我而言,不仅是经济上的有力支持,减轻了学业的后顾之忧,更是一份珍贵的认可与激励。”对他而言,高考不是终点而是星辰大海的起点:“我已经开始憧憬晨光中奔向图书馆的勤勉,期待在思想碰撞的讲座里感受探索的悸动。”他特别提到要以永生化工的社会责任感为榜样,更要带着这份家乡赋予的担当,努力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让教育者更有底气。南部中学党委书记张晓彬感慨:“基金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教育兴则县域兴’的远见卓识。”在南部,深夜黎明的教学楼灯光、办公室里伏案备课的身影,早已成为教育者坚守的日常。如今,企业的助力与支持,如同为这股坚守注入了强心剂,让“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信念更加坚定。

多方合力 家校社共筑教育成长生态圈

教育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家校社共谱的“交响曲”。

在南部,教育的“合力”无处不在。兄弟学校分享的备考资料、家长志愿者护航的放学路、企业捐赠的教学设备……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交织成南部教育最坚实的后盾。正如张晓彬所说:“正是这股‘众人拾柴’的合力,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始终步履铿锵。”这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个角落。

这份合力里,教师的智慧与坚守尤为珍贵。作为高中班主任也是4位学子的老师,姚洪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笑着给记者分享了他的“育人秘诀”:

当了这么多年班主任,我想跟家长说四句话。第一,“慢”比“快”更有效:成绩提升、习惯养成需要过程,别因短期效果不好而苛责孩子,多给他们“试错空间”;第二,“看见”比“说教”更有力:关注孩子的微小进步,当众具体表扬,比反复强调“要努力”更能激发内驱力;第三,“放手”比“包办”更长远:让孩子参与班级决策,比如策划班会主题,既能减轻老师负担,又能锻炼孩子的责任感;第四,“情绪稳定”是底线:面对孩子调皮或成绩波动,先平复自己情绪再沟通,别把焦虑传给孩子,冷静的态度更易让他们接受引导。

而在邓文博(清华)和姚佩汝(北大)的小学老师黄迎春(南部一小)看来,这份合力带来的温暖跨越了时光:“作为他们的小学老师,时隔6年还能享受这份殊荣,特别荣幸!我们的付出被认可,这就是最大的动力。”

如今的南部,教育的种子已在多方浇灌下茁壮成长。从县城到乡村,从课堂到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份盛夏的丰收,既是十年寒窗的厚积薄发,更是“教育兴县”战略的生动实践。

编辑:李雪艳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