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对口帮扶 圆金口河区残疾村民康复梦

2025年08月18日 17:12:49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金秋时节,金口河区和平彝族乡迎新村的山间小路上,彝族村民老布沿着硬化路慢慢踱步。膝关节不再发僵发疼,这个在山地劳作半生的汉子,终于能重新回到地里干活了——半个月前,他从成都八一骨科医院康复出院,困扰多年的关节病被治愈。这份跨越山水的康复喜悦,源自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定点帮扶的精准施策——以心访需、以行联资源、以情促落地,让大山里的特殊群体,循着帮扶的“健康桥”走出病痛阴霾。

精准问需:把民之难处记在心间

作为迎新村的定点帮扶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的驻村干部代智文有个随身携带的“民情台账”:哪家屋顶漏雨、谁家就医困难,密密麻麻记着村民的急难愁盼。在常态化走访中,两户残疾家庭的困境尤其令人揪心:老布常年在陡坡地种玉米,膝关节磨损得厉害,疼起来连筷子都握不稳;同村张大姐因关节变形,阴雨天整夜疼得无法入睡。更让人焦灼的是,两人家里全靠几亩薄地过活,别说去成都大医院,就连县城的检查费都舍不得花。

“山里潮湿、农活重,骨病是常见病,但对残疾人家庭来说,小病能拖成‘大病’。”代智文在台账上细致标注:老布的X光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张大姐的类风湿指标超标,两人病情均符合骨科专项治疗范畴,且家庭年收入均低于当地低保线。这些精准到“骨头缝”的信息,成了后续帮扶的“指南针”。

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代智文在一场帮扶联动活动中偶遇成都八一骨科医院负责人。他没有直接开口要名额,而是先翻开台账:“您看这两户,病刚好你们能治,家里是真困难,完全符合医院帮扶困难群体的初心。”这份基于实情的细致说明,让医院当即拍板:“这两户,我们免费治!”

联动施治:让医之暖流扎进乡土

“从检查到手术一分钱没花,医生还教我练‘靠墙静蹲’,现在摘核桃都不用人搭把手了!”老布摩挲着膝盖笑,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在八一骨科,医生为他定制了关节清理手术方案,术后每天有人来教康复动作;如今张大姐正在医院接受治疗,主治医生说,再过两周她就能出院,“以后抱孙子都没问题”。

张大姐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两个免费治疗名额的落地,藏着帮扶的“精准密码”。驻村干部早已摸透:山区残疾群众的病,多与“劳作环境”相关——陡坡种地伤关节、潮湿气候诱发风湿,且“怕花钱”让他们“小病拖成大病”。正因为把病情特征、家庭条件梳理得清清楚楚,医院才能快速匹配救治方案,让资源精准流向最需要的人。

这样的联动并非偶然。五年来,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协调下,八一骨科已带着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秘制中药包多次进村义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换药;而这背后,是省交通运输厅十年间在金口河投入超1000万元帮扶资金,既修公路、兴产业,更持续推动医疗资源向山区延伸——就像村里的硬化路连通了外界,这些医疗帮扶也打通了“健康‘最后一公里’”。

聚力赋能:以点之突破绘就振兴长卷

在迎新村,这样的改变处处可见:消费帮扶让蓝莓果从“烂在山”变成“销成都”,村集体按12%提成壮大集体经济;农忙时增设100个务工岗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与医疗帮扶一脉相承——就像老布康复后能重新劳作,张大姐即将摆脱病痛,省交通运输厅的帮扶始终瞄准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既解眼前困,更铺长远路。

放眼整个金口河区,十余年帮扶成果早已融入山水间。“十四五”以来,省交通运输厅在金口河区交通建设上入库规划项目总投资超724亿元,让327公里公路通村达户,100%乡镇通硬化路、通客车;“交通+产业”让胜利村老鹰茶顺着新路直供成都,价格翻了3倍,并孵化出“峡谷云雾”等特色品牌;永胜乡香菜基地靠冷链运输从40亩扩至70亩,销路不愁……这些变化背后,是6批45名驻村干部扎根13个村的坚守,他们带着“授人以渔”理念帮村里建产业、拓销路、育人才,留下了“带不走的工作队”。

数据见证变迁: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9905元增至2024年的20,679元,实现倍增。这串数字背后,是硬化路修到家门口,是山货卖出好价钱,是像老布这样的村民重拾劳动能力,更是越来越多山区群众在帮扶中攒下的幸福感。

国道G245线金口河段

如今,行走在金口河的山水间,“乡村振兴、交通先行”的图景愈发清晰。省交通运输厅的定点帮扶已经超越了修路架桥的限制,它像一条温暖的纽带,连接着大山的期盼和外界的机遇。通过这种方式,医疗有保障、产业有活力、群众有奔头。这场跨越十年的爱心接力,正让越来越多的“老布”笑逐颜开,让乡村振兴的暖阳洒满山区每个角落。(图文由金口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刘亚宇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