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天全县中医医院:陈若雷掌心的正骨绝技 | “德馨于行 技精于勤”中国医师节特辑
2025年08月18日 19:28:5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近日,天全县中医医院院长陈若雷的诊室里已飘出草药香。47岁的他坐在竹椅上,指尖在患者骨折的脚踝处游走,拇指按压的力道忽轻忽重。“是外踝斜形骨折,错位两毫米。”他抬头时,额角的汗珠正顺着鬓角往下滑——不用X光片,这双手已“摸”了25年骨头。
诊室墙上挂着幅褪色的老照片,穿长衫的老者正在给人接骨,那是他清代乾隆年间的祖上。作为陈氏中医骨科第七代传人,陈若雷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时,老师劝他留在省城,他却背着行囊回了老家:“山里人摔了跤,更需要有人能‘摸’准骨头。”
掌心的正骨绝技
“4·20”地震那天,陈若雷正在诊所整理家传医案。房梁摇晃的瞬间,他抓起急救箱就往外冲。
一个小男孩右腿变形,疼得直发抖,陈若雷蹲下去握住孩子脚踝,左手拇指抵住内踝,右手顺势一旋,只听“咔”的轻响,孩子哭声戛然而止。
“快、准、稳、适”这四字家传心法刻在他的蓝皮本首页。有次接诊藏区来的牧民,对方从马背上摔下来,肱骨粉碎性骨折。他不用麻药,双手拇指按住断端两侧,其余手指像铁箍般固定住上臂,趁患者呼气的瞬间猛地发力,复位成功时,牧民腰间的经幡还在轻轻晃动。
这种“摸骨”绝技,是陈若雷跟父亲陈怀炯学了12年才练就的。年轻时在父亲诊室的角落里,他每天摸数百块骨伤模型,直到闭着眼能分辨出骨折的23种分型。现在每年他要接骨复位5000多人次,高强度接诊超3万人次,蓝皮本上的手法批注已写满17本,最新一页记着:“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复位时需如捻棉花般用力。”
非遗传承的火种
陈氏骨科的药房里,十几个年轻人正围着药碾子忙碌。2007年起,陈若雷着手建传承工作室,把父亲的诊室改造成带教点,墙上挂满他手绘的骨骼图,标注着“陈氏手法”的发力点。
第一位藏族学徒来学接骨时,总是掌握不好力度。陈若雷让他先练揉面团,“要揉到能感觉到里面的小石子,却不把面团揉烂”。三个月后,学徒终于能独立完成简单复位,现在已是藏区卫生院的骨伤骨干。这样的传承站点,陈若雷在川西建了11个,培养出70余名学徒,其中10人成了学术继承人。
为保住家传技艺,他推动陈氏骨科申报成四川省非遗,还建了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展厅里,那套清代传下来的牛角夹板泛着温润的光,旁边放着现代3D打印的夹板模型。“守正不是守旧。”他带着团队建了骨伤研究室,把祖传药方里的有效成分提炼出来,研发的31种骨伤制剂,年产量超600万剂,却坚持只卖成本价。
一块钱的挂号费
诊所的收费牌褪色严重,上面的字迹却清晰:“专家挂号1元,药费3元,接骨30元”。这是陈家传了七代的规矩,陈若雷接手后,门诊次均费用始终是同级医院的三分之一。
有次接诊彝族少年,孩子从树上摔下造成股骨骨折,家里凑不齐治疗费。陈若雷不仅免了费用,还每天给孩子送药。三个月后少年康复,家长送来半袋核桃,说:“我们的江噶(医生)比金子还珍贵。”在这个多民族聚居区,30%的患者是少数民族,他的诊室里常能看到藏羌彝苗各族患者并排坐着候诊,药香里混着酥油茶和苗家酸汤的味道。
去年冬天,92岁的羌族老人送来锦旗,上面绣着"正骨圣手"。陈若雷把锦旗挂起来,那里已挂满了群众送的锦旗。他常对学徒说:"咱这手艺是给老百姓看的,价钱高了,就丢了根本。"
墙上的石英钟指向20时,陈若雷合上蓝皮本,明天一早,藏区的学徒会带着新病例来请教,药坊的年轻人还在等他讲解新配的药方——这门传了两百年的手艺,正像门前那条青衣江,在他掌心静静流淌,奔向更远的地方。(供稿/图: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刘亚宇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