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坚守医者初心 护航百姓健康——达州市中心医院“好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2025年08月19日 13:39:37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余开洋

在达州市中心医院,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或是在诊室里耐心问诊,或是在手术台旁全神贯注,或是在体检中心细致统筹,或是在麻醉科守护生命体征……他们用专业的医术驱散病痛的阴霾,用温暖的关怀抚慰患者的心灵,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五位平凡却不平庸的“好医生”,聆听他们与患者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闪耀的职业光芒。

儿科黄娅娜:是“超人妈妈”也是“神仙阿姨”

在达州市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的走廊里,常常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却眼神坚定的身影。她是同事眼中的“多面手”,是患儿口中的“神仙阿姨”,更是一位10岁男孩眼中的“超人妈妈”。她,就是儿科副主任医生黄娅娜,12年从医路,她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与危重症救治的战场上,书写着关于热爱、坚守与牵挂的故事。

2005年,黄娅娜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随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生。

12年前,黄娅娜原本有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但她却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

“共情孩子的痛苦,体察家长的煎熬,是儿科医生全心守护的原动力。”2023年 10月的那个中午,这句话成了她与死神搏斗的力量。1岁 8个月的留守儿童因花生窒息被送来时,全身青紫如褪色的布偶,血氧饱和度仅65%,心率微弱得像风中残烛。“救救孩子,救救孩子……”孩子奶奶揪心地瘫在地上恸哭,黄娅娜立刻决定手术。当大气道隆突处的花生块最终被取出,监护仪上的血氧一点点跳回95%,孩子发出第一声啼哭时,她硬生生地把孩子从死亡边缘“抢拉”了回来,此时才发现后背的白大褂已被冷汗浸透。

“妈妈,你又要去救小朋友了吗?”今年大年初二的晚饭桌上,10岁的儿子看着她接完电话后抓起外套,仰脸问道。这样的“缺席”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儿子总在作文里写:“我妈妈是超人,能把小朋友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家人的理解,成了她最稳的后盾。

健康医学科郭力:医学世家走出的健康守护者

“医生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传承。”每当谈起从医的初心,达州市中心医院健康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郭力总会想起父母身着白大褂的身影。作为医学世家的后代,“救死扶伤”四个字早早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她一生追逐的目标。

2000年,郭力从原泸州医学院毕业后,毅然回到达州,在妇产科临床一线扎下了根。这一待,便是16年。为了精进医术,她先后奔赴省内外多家顶级三甲医院进一步深造学习。

2017年,郭力被转调至达州市中心医院健康医学科。从临床诊疗转向健康管理,对她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她很快将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疾病预防理念融入新岗位。

工作中的郭力严谨细致,面对患者时却总是阳光温暖。在一次考试招录体检中,一名刚刚通过激烈竞争的年轻女性在入职体检时发现盆腔异常包块,瞬间情绪崩溃。“我好不容易考上,要是因为这个录不上,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小姑娘一边哭一边诉说,声音里满是绝望。

郭力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边安慰她一边了解情况,仔细查看彩超报告后,她判断良性肿瘤的可能性更大,耐心解释道:“即使是肿瘤,现在发现得早,手术治疗后完全不影响生活,更不会耽误入职。”随后,郭力带她办理了入院手续并进行了手术治疗。

手术非常成功,病理结果确认为良性肿瘤。小姑娘痊愈后顺利入职,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下午,就捧着一束鲜花出现在健康医学科门口:“郭医生,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郭力的笑脸上,温暖而有力量。

手术麻醉科王亮:无影灯下的生命 “守护神”

“麻醉医生是手术台上的‘隐形卫士’,我们的职责是让患者在安全无痛的状态下渡过手术难关。” 达州市中心医院手术麻醉科主治医师王亮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在大多数人眼中,麻醉医生的工作只是“打一针”,但事实上,他们的工作贯穿手术全程,从术前评估到术中监护,再到术后苏醒,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

王亮是医学硕士,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十余年,他始终保持着对专业的敬畏心,先后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在小儿麻醉、心脏大血管麻醉及加速康复外科麻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专长。他常说:“麻醉没有小事,每一个决策都要基于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精准判断。”

术前,王亮会花大量时间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他不仅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还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让患者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手术。

“手术中,麻醉医生的眼睛要像鹰一样敏锐,能在瞬间捕捉到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王亮回忆起一例高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经历:患者82岁,心功能Ⅳ级,不仅无法自主行走,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要进行经导管瓣膜置换术,麻醉风险极高。术前,王亮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病情讨论,并制定了三套麻醉预案,甚至模拟了术中可能出现的十种危急情况及应对措施。

虽然经过充分准备,手术中患者还是出现了突发症状。但由于应对有方,患者手术最终取得成功。一周后,患者就康复出院。

乳腺甲状腺外科张梅:用手术刀传递温暖的阳光天使

副主任医师张梅的专业领域是乳腺和甲状腺疾病,面对的患者多为女性。除了关注女性健康,张梅还带领医疗组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率先独立开展了男性乳房发育腔镜手术、经腋窝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经口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等微创技术。

每年完成一百多台手术,张梅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但她从未有过怨言,心里还洒满了阳光。“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她前不久才接诊过一位70多岁的甲状腺肿瘤患者,老人脖子上的包块已经痛了十几天,张梅带领团队检查后,判断为甲状腺肿瘤,需要立即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恶性肿瘤,张梅建议进行二次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防止复发。

没想到,老人却坚决反对:“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没必要再挨一刀。” 无论医护人员怎么劝说,老人就是不肯配合,还坚持要出院。张梅看着老人倔强的样子,心里既着急又心疼。在给老人已经签好出院手续的情况下,她还是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那天,她拿着病理报告和手术方案,坐在老人床边,像女儿一样跟她聊起了家常,从疾病的危害讲到治疗的希望,从家人的牵挂讲到术后的生活质量。这些真诚的话语彻底触动了老人的心弦,她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姑娘,我听你的。”

二次手术很成功,但老人术后身体虚弱,无法下床,连上厕所都成了难题。她的儿子想照顾母亲,却被老人拒绝了:“男女有别,我不好意思让他伺候。” 张梅看在眼里,主动跟护士说:“我们多费心照顾吧。” 那段时间,她和护士们每天帮老人擦身、处理大小便,像亲人一样无微不至。老人感动得直抹眼泪:“你们就是我的亲闺女!”

心脏血管内科周林:用青春守护 “心” 希望的本土医者

“选择回到达州,是想把学到的知识用在父老乡亲身上。” 达州市中心医院心脏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周林,从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医院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达州。

做出这个决定,源于他深埋心底的情结——当时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家人生病没能得到及时救治,不幸离世。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从医的种子。

回到达州市中心医院工作后,周林从一名住院医师做起,在临床一线快速成长。心内科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经常要面对突发的心脏急症,但他从未退缩。“每一个心跳的瞬间都可能关乎生死,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去年,他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名怀孕28周的年轻女性,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反复到急诊就诊,心率最高时达到200次/分,出现了胸闷、憋气等症状。

更让患者焦虑的是,这种疾病需要做射频消融手术,但常规手术会用到射线,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我好不容易才怀上这个孩子,要是有问题怎么办?”患者哭着说。周林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可以采用无射线技术进行手术,但这种技术难度高。周林最终在没有射线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消融,患者的心率很快恢复正常,胎儿也安然无恙。术后,患者的丈夫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达州就能做这么精细的手术,太感谢周医生了!”

在周林看来,基层医院的医生更能体会到“守土有责”的意义。“很多心脏急症患者根本经不起转运的折腾,比如急性心肌梗死,黄金救治时间只有120分钟,要是本地医院治不了,患者就可能失去生命。” 他说,这些年达州的医疗水平提升很快,很多以前需要转往成都、重庆的复杂手术,现在我们医院就能完成,这让他深感自豪。

如今,周林已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能在家乡守护大家的心脏健康,是我最骄傲的事。” 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位本土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达州市中心医院,像黄娅娜、郭力、王亮、张梅、周林这样的医护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专业的医术驱散病痛,用温暖的爱心抚慰心灵,用无悔的坚守诠释着医者的初心与使命。正是这些平凡的身影,汇聚成了守护百姓健康的强大力量,在生命的赛道上,他们永远是最坚定的奔跑者。

(达州市中心医院供图)


编辑:曾璐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