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雅安雨城区大元村:科技赋能从“地灾险地”到“希望田野”

2025年08月19日 17:17:23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近日,雅安雨城区草坝镇大元村集体经济经营的350亩农田在晨光中焕发光彩。曾经沟壑纵横的地灾隐患坡地,如今已是稻浪翻滚、玉米金黄璀璨、蔬菜鲜绿的连片良田,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险地变粮仓”的欣慰,也藏着乡村蝶变的密码。350亩土地的华丽转身,绝非偶然,它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科学的土地整治、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让昔日的“问题地”变成了如今的“高产田”。同时,这片良田更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图景——不再是脏乱差的旧貌,而是兼具生态美与产业兴的新颜。

破局与新生: 从“地灾险地”到连片良田的跨越

土地是生存之本,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曾经的大元村,部分地块因灌溉阻滞、地形破碎而沦为“地灾险地”,这些“地灾险地”不仅让灌溉受阻、地块破碎,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和高效化生产,还让村民在耕种时面临安全隐患,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与积极性。2023年10月,大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严彬带领村民打响的土地流转攻坚战,本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深刻调整,通过整合350亩集体土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分散格局,为现代农业发展扫清障碍。

2023年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让这些土地焕发新生的关键一招。通过修建水渠打通灌溉“毛细血管”,整治田垄让地块连成片,如今的大元村,350亩流转土地已实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目前,工人们正加紧铺设水肥一体化管网,预计下月底即可完工,水肥一体化的投入使用将显著节省人工和时间,让施肥灌溉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这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更是农业生产效率的一场革命。张严彬算的“丰收账”颇具说服力:在种植的105亩粮食地里,77亩水稻长势喜人,像今年推广的优质稻新品种亩产将达到510公斤以上,酿酒专用稻试验田更是创下了600公斤的高产纪录。

实惠与活力:土地苏醒带来的多重效益

土地的苏醒直接转化为村民的“获得感”。村民田永富“流转土地有稳定租金,就近务工能顾家,夫妻年收入超5万元”的生活变迁,是60名务工村民的共同写照。他们每日120元的务工收入,带来人均年增收5000元的实惠;而村集体通过稻菜轮作、玉米蔬菜复合种植等实现年增收20万元以上,更为村级公共服务改善、乡村治理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土地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富”的良性循环,正是“藏粮于地”战略最朴素也最深刻的价值体现。

田垄间悬挂的“试验小区”标牌,昭示着大元村稻田里的“科技密码”。这里是该村与隆平高科合作打造的“品种实验室”,在3组区域试验中,39个水稻品种展开的“生存竞赛”,本质上是一场精准适配本地水土的“基因筛选”。雨城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叶小丽记录株高、穗数时专注的模样,恰似为稻子“选秀”的评委,而筛选出的“明星品种”,正是科技适配本土的最佳例证——“叶片厚实者抗病性强,根蘖多者丰产潜力大”的观察背后,是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稻田里的“创新密码”

科技的赋能远不止于品种选择。在肥效校正试验田,雨城区农业局技术团队测量土壤养分的举动,承载着“精准施肥”的智慧:4种施肥处理测算出的“营养配方”,让每一份肥料都用在刀刃上,既提升了效益,又减少了面源污染,实现了“绿色增产”的双重目标。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的安全利用试验田更具创新性,3个品种、3种阻控剂、3种调理剂的组合,如同为水稻穿上“防护衣”,筛选出的低镉吸附“健康宝宝”,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范式。正如叶小丽所言,这些试验不仅服务于大元村的水稻丰产丰收和品质提升,更为全区乃至更大范围的“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和实践经验。

从“看天吃饭”到“知地懂天”,从经验种植到科学管理,科技正在重塑农业的生产逻辑。大元村的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创新并非遥不可及的实验室成果,而是能扎根田间地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生产力的“金钥匙”。这种“科研单位+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既让前沿技术快速落地,又让农民成为科技进步的直接受益者,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持续动能。

生态与融合:拓宽乡村价值边界

2025年8月,大元村完成雅安市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以29.6万元的收益书写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篇章。这笔收益用于坡改梯治理和村民分红,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又让村民共享生态红利,新增的100亩水稻和时令蔬菜种植基地,正是“生态赋能生产”的生动体现。这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践,打破了“保护与发展对立”的思维定式,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微观注解。

结合城市绿芯规划推进的农文旅融合,让稻田超越生产功能,成为“三生融合”的新载体。4.2公里彩虹步道串联起田园风光,即将完工的水肥一体管网兼顾生产与观赏需求,昔日单一的农田正变身集休闲观景、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示范区。这种“农业+文旅”的业态创新,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更重塑了乡村的价值形态。农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承载乡愁、提供生态产品的“诗意栖居地”。

如今的大元村,既是2023年雅安市乡村振兴先进村,更是“科技赋能+制度保障+生态转型”的集成样板。它生动诠释了如何将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先天劣势”,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治理,转化为现代化农业的“后发优势”。正如雨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程瑜涵所勾勒的蓝图:“稳固粮食生产根基,2025年全区播种面积超14.3万亩、产量达4.9万吨”,这既是对粮食安全的坚守,更是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承诺。

稻穗低垂时,大地正回响

夕阳为稻田披上金纱,田永富扛着锄头归家的背影,与这片土地的蜕变交相辉映。大元村的故事,是雨城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缩影,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领域的生动实践。从饱满的稻穗到村民的笑脸,从实验室的数据到生态的红利,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脚下的沃土中,写在科技赋能的创新里,更映照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追求。这片稻田的故事证明,当土地唤醒活力,当科技融入田野,当生态惠及民生,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在广袤雨城大地上徐徐铺展,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供稿/图:雨城区委宣传部 赵宇航 胡月 杨超 田洋)

编辑:张妍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