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共生之道

2025年08月19日 18:14:22 来源:四川新闻网

鄢怀林 杨都 罗敏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全民

近日,一段野生大熊猫自然交配的珍贵影像在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以下简称“唐家河片区”)引发轰动。这是该片区23年监测以来首次记录到这一罕见画面,标志着当地大熊猫种群健康稳定,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与此同时,青川县青溪镇落衣沟村的蜂农陈兆秀正忙着采收党参花蜜,游客们在山林间偶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共同勾勒出唐家河片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 野生动物遇见率全国领先

唐家河片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总面积约60万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低海拔森林中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区域之一。这里不仅是大熊猫、川金丝猴、藏酋猴等珍稀物种的重要栖息地,还生活着亚洲金猫、中华斑羚等4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这是唐家河首次拍摄到大熊猫野外交配的完整影像!”唐家河片区科研监测科科长肖梅激动地表示。这段视频不仅为大熊猫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更直观证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2025年上半年,人工监测记录大熊猫求偶行为268次,红外相机捕捉到大熊猫活动影像106次,均为历年最高。

村民变身“熊猫卫士” 共建共管守护栖息地

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深度参与。在唐家河片区的落衣沟村,36名村民组成的生态管护队常年活跃在山林间,承担巡护、防火、野生动物监测等工作。

“每年能多挣近万元,还能保护大熊猫,这活儿值!”村民蒲刚在养蜂淡季换上巡护服,熟练地操作红外相机记录野生动物踪迹。像他这样的“熊猫卫士”,在落衣沟村共有36人,他们为大熊猫栖息地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护网”。

更为关键的是,唐家河片区创新建立了“共管委员会”机制,由管理机构、镇政府、村民代表共同参与决策。野生动物肇事如何补偿?薪柴消耗如何管控?村民可以直接发声。例如,村民自愿缩小放牧范围,唐家河管理机构则帮助安装蜂箱防盗设施,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双赢。

从“砍树吃饭”到“护树挣钱” 生态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落衣沟村是唐家河片区一般控制区内唯一的行政村,村民与大熊猫做了40多年邻居,但生活并非一直富足。1978年,唐家河从伐木场转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3年起,原居住于保护区腹地的村民陆续搬迁至落衣沟村和阴平村,为野生动物腾出空间。然而,搬迁后的人地矛盾、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村民。

转机出现在唐家河升级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后。青川县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

8月14日,54岁的陈兆秀正在摇蜜。这位曾经的伐木工如今已是村里的“蜜老板”,他熟练地割开蜂蜡,琥珀色的蜂蜜缓缓流入桶中。“现在养蜂一年能挣几万元,比砍树踏实多了。”陈兆秀笑着说。唐家河片区拥有300多种野生药材,为中华蜜蜂提供了优质蜜源。目前,落衣沟村60多户村民已养殖近5000箱中蜂,户均年增收3万至5万元。

除了养蜂,生态旅游也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落衣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勇是村里第一批开农家乐的村民,从最初的一间标准间扩展到20多间山景房,年收入超过10万元。如今,全村206户中有不少经营农家乐,户均年收入超6万元。更有村民转型为生态科普向导,带领游客观察野生动物,参与青少年研学活动,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

从伐木场到国家公园 40年三级跳的生态奇迹

从伐木场到省级自然保护区,再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终升级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用40年时间完成了生态保护的三级跳。“以前保护区是‘关起门来保护’,现在要让所有人都享受到生态红利。”唐家河片区负责人表示,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仅让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壮大,也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足。

如今,漫步在唐家河片区,游客可能偶遇悠然觅食的羚牛,或在红外相机的镜头里发现大熊猫的身影;而在落衣沟村,村民们的笑脸和忙碌的身影,则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这里,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不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相辅相成的共生之道。(青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编辑:刘亚宇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