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雁江:三代人缸沿上的接力 中和酿造的“古味新篇”
2025年08月20日 11:26:59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油盐酱醋勾勒着人生百味,在调味品的江湖里,酱油与醋堪称“味之基石”。资阳市中和酿造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和酱油”与“中和醋”,不仅是旅外资阳人舌尖上的乡愁印记,更凭着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成了众多消费者青睐的味道。8月19日,走进这家企业,探寻古法酿造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
晒场
古法为基:老缸里的时光沉淀
走进资阳市中和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工厂,醇厚的酱香便缠上鼻尖。晒场上,数百个硕大的酱缸露天排开,每个缸边都立着棕编“大帽子”,缸内发酵的黄豆透着诱人的红亮;另一侧,一排排陶缸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哑光,醋胚正经历700多个昼夜的日晒夜露,慢慢攒足风味。
“用黄豆、小麦和水酿出的原生酱油才是上品,咱们‘中和酱油’就是这样。”70岁的杨宗明站在酱缸前,语气里满是自豪。作为中和酿造厂的第二代传承人,他手中的技艺,是从父亲杨华英那里接过的接力棒。
故事要从1968年说起。那年,中和供销社酿造厂(企业前身)成立,时任临江寺豆瓣厂技师的杨华英成了第一代传承人。他师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奠基人”秦含章和中国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学到技艺后,杨华英带领工人研发产品,建立生产线,完成了从“0”到“1”的建设,其生产的豆瓣酱、酱油、食醋等产品销向全国各地。
中和醋作为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的传统特色食品,其酿造技艺可考据至清朝嘉庆年间。该醋以优质大米、麸皮为主要原料,经多道古法工序精制而成:精选大米经清洗、浸泡后蒸煮至熟,通过添加曲霉促使淀粉液化糖化,转化为可发酵糖分;随后接入酵母进行厌氧发酵,将糖分转化为乙醇;在醋酸菌作用下,乙醇经氧化反应生成醋酸,此时按1:1比例加入麸皮混合;物料转入发酵池后,每日翻拌保持透气性,持续约半个月至前期发酵成熟;装入陶制醋坛置于天然晒场,经1至3年日晒夜露自然陈化,最终通过多级过滤、高温灭菌后灌装封存,形成酸味绵长、回味醇厚的中和醋。
受父亲杨华英影响,杨宗明从小就泡在酿造坊里。成年后在厂里干了8年,又去重庆酿造职工大学(现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深造3年,1986年正式接过父亲的担子。2004年,企业更名为资阳市中和酿造食品有限公司,于是老手艺有了新归宿。
这份源自家族传承、历经时光淬炼的坚守,正是“中和味道”历久弥新的核心支撑。近60年古法工艺的传承中,“中和醋”严格采用天然菌种酿造,历经约700天自然日晒夜露完成发酵,随后经15~30天静置沉淀方成佳品;“中和酱油”则精选雁江区中和镇本地非转基因黄豆,经8小时浸泡后蒸至软硬适中,再在280~380天的自然发酵周期中完成风味物质转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醇厚口感。
“夏天得翻缸透气,冬天要裹草保温,跟着节气走,急不来。”有着20年经验的老工人唐军道出秘诀,记录本上“极端天气歇工,其余日子跟着节气走”的叮嘱,藏着祖辈对自然的敬畏。
科技赋能:新设备里的守味哲学
这份敬畏自然、顺应天时的匠心,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与现代的融合下愈发清晰。走过弥漫着岁月醇香的传统晒场,步入明亮洁净的无菌包装车间,景象悄然变换:成排的灌装设备闪烁着金属光泽,数十个灌装阀口如同静待的守护者。“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能灌8000瓶,半自动生产线也有2000瓶,但老味道一点都没变。”杨宗明的话里藏着坚持。
这里的“守味”秘诀,在于“古法为魂,科技为翼”——将杀菌与灌装环节交由现代技术完成。原醋、原酱油在无菌环境中沉淀,经高温瞬时灭菌后再行灌装,既完整保留自然发酵的醇厚口感,又显著延长了产品保质期。如今,企业团队从最初的6-7人扩展至30-40人规模,年产酱油、醋达数千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这份转变,离不开第三代传承人杨济先。2020年,这个在成都铁路局干了10年的年轻人,看着父亲全年无休忙碌的身影,毅然辞掉编制回到酿造厂。“不是用机器代替人工,是优化流程守住味道。”他引入先进的灭菌设备和灌装线,让灌装效率提高了数十倍,年产能增至2000吨醋、3000吨酱油,比传统工艺增长10倍。
灌装车间
但涉及发酵时间、原料配比这些核心环节,厂里仍死守祖传技艺。“机器能提速,却酿不出时光的味道。”杨济先的话很实在,也正因为这份坚守,“中和醋”的酸香回甘、“中和酱油”的咸鲜浓郁,从来没变过。
“颜色红亮,酱香浓郁,吃了几十年,还是小时候那味儿。”丹山镇的老居民程洪慧提着刚打的酱油笑着说,这口家常味早就刻进了资阳人的记忆里。
守正创新:老品牌的破圈之道
“古法技艺,纯粮食酿造,绿色健康!”直播间里,主播对着镜头陈述着酿造故事。这是杨济先为老品牌找的新出路——让古法工艺在互联网时代“开口说话”。传统工艺的“突围”,从不是和过去切割,而是让老味道在新语境里找到对话密码。
杨宗明与杨济先察看晒场
如今,中和酿造厂已有36款产品,从5元的日常款到30元的特级陈酿,覆盖了不同消费需求。产品不仅走进资阳的“蓝海长城”“老邻居”等几十家商超,也成了众多饭店的首选,而电商团队的组建,更让雁江的醇厚滋味顺着网络飘到了千里之外。
听着外地食客在社交平台打听购买渠道,杨济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既守得住‘老祖宗的规矩’,也接得住‘新时代的喜好’。”
“父亲教我古法酿造技艺,孩子教我看数据流,本质都是让酱香、醋香传得更远。”杨宗明的话道破了传承的真谛。这不是简单的“线上迁徙”,厂里不少师徒相承、祖孙同厂的员工,正用一生守护着资阳人自己的品牌,“中和酱油”“中和醋”也成了一代又一代资阳人的情结。滴滴香浓,经得起岁月沉淀;匠人匠心,耐得住寂寞清欢。
祖父和父亲对这瓶酱、这坛醋的感情,在杨济先心里慢慢发酵。或许,传统工艺的突围从不止于“走出去”,更在于“活下来”——活在超市的货架上,活在人们的餐桌上,活在对“守”与“变”的永恒探索里。“中和醋”的琥珀色汁液还在流淌,映着三代匠人的背影,也映着一个答案:传统从不是过去时,而是用匠心写就的现在进行时……(供稿/供图:雁江区融媒体中心 何莉 叶紫林 李雅)
编辑:张妍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