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用真心守护 为生命接力 绵阳三台医护人员为百姓筑起健康长城

2025年08月20日 16:14:4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杨宗友

深夜,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中心卫生院急诊科依旧灯火通明,监护仪器的滴答声在寂静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普外科主治医师张绍军带着一身疲惫,刚将一名突发疾病的老人从死亡线上拉回,额头的汗水还未干透。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那抹坚毅的眼神里没有一丝松懈——守护生命的弦,永远紧绷。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三台县的医护人员以平凡铸就不凡。无论是乡镇卫生院的温暖守护,还是无影灯下的毫米战场,他们用行动镌刻着“健康守护神”的生动注脚。

张绍军:诊室里的“心灵译码器”

在芦溪镇中心卫生院,普外科主治医师张绍军的身影是流动的风景。门诊、病房、检查室间,他步履不停三十年,谦逊如初。俯身细致查体,为老人耐心指引,捧着报告单条分缕析,搀扶颤巍巍的患者走向诊室……他总说:“将心比心,若躺在床上的是我们,会期待怎样的医生?”

手术台上,他是无影灯下的“工匠”。“普外科手术,如同在豆腐上雕花——手要稳,心要静。”一次胆囊切除术中,他发现患者存在罕见血管变异,手术刀当即悬停。三小时屏息凝神,细如发丝的缝合线精准避开风险点,化解大出血危机。术后他坚持早晚查房,连敷料粘贴角度都反复调整,直至患者点头说“舒服”。

芦溪镇中心卫生院张绍军正在查房

诊室里,他是高明的“翻译官”。“胆管结石就像家里水管积了水垢一样。”复杂的医学术语在他口中化作熨帖的家常话。他随身携带手绘解剖图,将精密结构简化为易懂的线条。每个治疗方案必列两三种选择,清晰剖析利弊花费,直到患者眼中疑虑消散。处方笺背面,偶尔浮现他手绘的小太阳——那是送给低落患者的微光,“治病,不光医身体,心也要亮堂起来。”

他的工作不仅限于诊室。清晨七点半到岗为空腹检查患者提前挂号;午休时亮灯解读报告;下班后多留半小时确认患者安顿。面对“CT室往哪走?”的询问,“我顺路带您”已成自然反射。2024年深冬,他为独居术后老人默默调整坐诊时间,亲自陪同完成所有检查。家属的锦旗被他收进柜子最里层,那句“这都是该做的”,诠释了三十载不变的初心。

唐协林:无影灯下的“毫米斗士”

“在那些艰险无比的手术中,天堂与地狱近在咫尺。”三台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唐协林常念及此。面对县级神经专科薄弱、颅脑损伤转诊死亡率高的困局,这位“天府青城计划”医疗领军人才选择“死磕”。

为攻克“高难度、高致残”难题,他远赴京沪顶尖医院苦练。解剖过的尸头、大鼠难以计数,终将血管吻合与经鼻内镜技艺淬炼为基层利器。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展显微镜下脑动脉瘤夹闭术、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等标志性手术,推动县域神经外科从传统开放向微创跨越,实现五大亚专业全覆盖。昔日仅3人的诊疗组,在他手中成长为拥有三名博士、三名主任医师的市级重点专科。

唐协林正在组织医护人员学习

“随喊随到嘛,神经外科医生的基本素养。”唐协林笑道。2023年寒冬,团队彻夜5小时为脑动脉瘤破裂的留守老人完成高难度手术;面对盐亭县巨大颅底肿瘤患者,他们在毗邻脑干的“生命禁区”分块切除肿瘤,手术结束时人人后背湿透。当患者次日苏醒且神经功能恢复时,所有疲惫都化作无言的鼓舞。

从主持完成多项省市课题到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从发表SCI论文到参编国家指南,唐协林以科研反哺临床。他将国际前沿技术转化为县域可及的治疗方案,优化急危重症抢救流程,硬是将“小作坊”锻造成“研究所”,用毫米级的精准刀锋,为三台百姓劈开神经疾病的生命通道。

邓丽娟:基层医院的“生命温度计”

清晨六点,天幕未明,龙树镇中心卫生院的走廊已被急促的足音唤醒。邓丽娟换上熟悉的白衣,疾步走向病房——这是她扎根基层临床的第15个年头,5400多个日夜,那双曾托起无数生命的手,依旧紧握护理的温度。

“这里需要我,我不能离开。”邓丽娟的信念朴素而坚定。作为护士长的她,从未远离临床一线。晨曦中行政查房后,她转身便投入配药工作;下午质控检查间隙,不忘为偏瘫老人翻身叩背;深夜十点的住院部走廊,总有她提着血压计巡房的身影。输液、采血、急救、宣教……她如陀螺般在多重角色间切换,脚步踏遍病区每个角落。

2018年深夜,一位农药中毒的农民被送来时已意识模糊。刺鼻的呕吐物熏得人睁不开眼,邓丽娟却徒手清理患者口腔,同时紧握其腕监测脉搏。“再快一秒,就多一分希望。”当家属含泪道谢时,她只轻声回应:“这是我们的本分。”十五年来,她参与抢救危重患者200余例,护理超万人次,更在2020年疫情初起时,第一时间返岗协调防控,投身核酸采样一线。

“管理是责任,临床是本能。”面对护理文书合格率仅72%的困境,邓丽娟把办公桌搬进护士站,边处理医嘱边优化流程。创建优质服务期间,她白天临床奔忙,夜晚整理资料;带队改造老年防跌倒设施时,蹲守门诊研究老人行为模式。每周三的“护士长实操日”,她亲自为褥疮老人清创,向年轻护士示范:“基层资源有限,更要‘三准’——判断准、下手准、评估准。”当年轻护士小刘首次独立处理农药中毒患者时,邓丽娟站在身后轻语:“别慌,我帮你数呼吸频率。”她的身影,已成为龙树镇百姓心中最踏实的健康坐标。

医师节前夕,三台各地纷纷向白衣战士致敬。对邓丽娟、张绍军、唐协林们而言,真正的勋章不在鲜花掌声中,而在患者康复的笑容里、在深夜巡房的脚步下、在无影灯下的汗水中。他们或于乡镇卫生院传递掌心温度,或在诊室巧解心灵密码,或在无影灯下挑战毫米极限——不同的战场,相同的守护,诠释着“健康守护神”的千钧分量。

(三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曾璐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