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唐明希:显微镜下的精准人生

2025年08月20日 18:29:12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近日,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病理科的荧光灯亮得像手术室,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硕士及博士后导师病理科负责人唐明希的指尖捏着载玻片边缘,轻轻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样本是块甲状腺组织,染色后的细胞在400倍放大下显出细密的纹路,他调整焦距的动作轻得像拈起一片羽毛,“这里有三个异型细胞,得做基因检测确认”,声音压得很低,怕惊扰了这显微镜下的“证词”。

实验室的通风橱里,试剂瓶标签上的日文和中文并排贴着。2000年冬天,刚到日本京都大学的唐明希,第一次在实验室见到分子病理检测设备时,笔记本上画满了草图——那时精准医学在西方国家刚露苗头,他对着英文文献啃到凌晨,冻得发红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份检测流程草案。“病理是医学的法官,分子技术就是最精密的天平”,他常对学生说,这话里藏着他在东京湾畔实验室熬过的七个冬天。

带回来的“检测标准”

2008年夏天,成都双流机场的行李传送带上,除了衣物,还有唐明希托运的两个大箱子——里面是他整理的17本分子病理检测手册,页边写满批注。

建平台的头半年,康明希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两把钥匙:实验室的,和值班室的。有次为验证一种肺癌基因检测方法,他带着团队连续72小时比对300份样本,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离心机的嗡鸣里混着年轻医生的打盹声,他给每个人泡了杯浓茶,自己则嚼着薄荷糖盯着电脑屏幕,直到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屏幕上跳出“符合率98.7%”的结果。

这个平台后来成了省内仅次于华西的分子病理标杆。有位晚期胃癌患者,传统检测找不到靶点,他带着团队做全基因测序,三天后在报告上圈出一个基因位点:“用针对这个靶点的药,试试。”半年后患者家属送来锦旗,上面绣着“精准如神”,他却把锦旗挂在了实验室,“功劳是这台测序仪,更是每个数据里的较真”。

雅安诊室里的解释

雅安市人民医院的诊室墙上,贴着一张手绘的“基因检测流程图”,是唐明希带着年轻医生画的。有位农村大爷拿着肺癌病理报告来,手指抖得厉害:“医生,是不是只能切肺?”他拉过椅子让大爷坐下,指着图上的红色箭头:“您看,这就像地里长了草,传统方法是把整块地翻了,我们先找草的根在哪儿——这个基因就是根,用靶向药能只除根不伤苗。”

解释完,唐明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DNA双螺旋模型,塑料材质的,是他特意让厂家做的简化版。“您的报告里,这个位置有个突变”,他转动模型上的红色小方块,“就像钥匙齿磨坏了,我们给您配把新钥匙。”大爷听得直点头,临走时非要把家里种的猕猴桃塞给他,“听您说完,我这心里亮堂多了”。这样的沟通,唐明希每天要做五六次。

正在生长的川西平台

2024年春天,唐明希第一次走进雅安市人民医院的病理科,注意到墙角堆着的传统染色试剂盒。“没有分子平台,精准治疗就是空谈”,他当天就写了份《川西精准医学中心建设方案》,字里行间画满星号:“肿瘤检测区要靠窗,光线好”“建远程会诊系统,让山里患者不用跑成都”。

实验室的柜子里,锁着唐明希带的第一届学生寄来的信。其中一封写着:“老师,您教我们‘看病理要像侦探查案,每个细胞都在说话’,现在我在县医院,也这样带学生。”他常对着信发呆,然后在新的教学笔记上写下:“精准医学的根,要扎在每个医生的指尖上。”

台灯下,唐明希的白发比去年多了些,手边的保温杯上印着“病理科”三个字,是学生们送的。窗外,川西的山影渐浓,他知道,那个正在建设的精准医学中心,终将像显微镜的光源一样,照亮这片土地上的求医路。(供稿/图: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刘亚宇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