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张炳智:在心灵的褶皱里种光

2025年08月20日 18:34:23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8月12日14时30分,午后的阳光洒进诊室,张炳智的指尖在处方单上悬了两秒,最终划掉了一种药。“这个可以先停,你试试每天傍晚去青衣江边走半小时,就着风深呼吸。”他抬头看向对面的中年男人,眼神比窗外的秋阳更柔和,“药是帮手,不是全部,你心里的结松了,睡眠才能真的好。”

诊桌一角的搪瓷杯里,菊花茶泡得发白。这是张炳智从8时坐诊到现在喝的第二杯水,因为最后一个号的患者从宝兴县赶来,路上堵了两小时,为此张炳智足足等了患者两个小时。处方单上的字迹清秀,每种药后面都用红笔标着“饭后或睡前,像记吃饭时间一样”,这样的标注,在他从业二十多年的门诊本里随处可见。

山路上的药箱与笔记本

“张医生经常下乡,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张炳智任精防科长时,经常随访患者,因为病人及家属早晚凉快时都要做农活,只有趁中午入户,冒着烈日行走在村户之间。夏天天气多变,一会儿阵雨淋湿衣服,一会儿又被太阳晒干衣服。

雅安一百多个乡镇,多数藏在山坳里,羊肠小道绕着悬崖转。有次去汉源县坭美乡,车开不到村口,他背着药箱走了四里地,汗把白大褂洇出深色的印子。到了患者家,先不是掏听诊器,而是帮着扫落在院坝里的碎石——“老人家眼神不好,绊倒了更麻烦。”

张炳智的帆布包里总装着两样东西:分装好的小剂量药片,和印着“情绪温度计”的量表。遇到不肯说话的患者,就递过去量表,“画钩就行,像做选择题一样。”有个常年关在屋里的年轻人,第一次在量表上画了“有点想出门”,张炳智当即在笔记本上圈了这个日期,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

灯光下的教案与化验单

“这个病例的用药,能不能像给庄稼施肥一样?”每周四的病例讨论会上,张炳智总爱打这样的比方。他指着年轻医生的处方单,“对症是关键,多了反而烧根。”桌上摊着他手写的“用药笔记”,某页贴着患者复诊时拍的油菜花照片,“他说看到花开,就想起我说的‘慢慢好’。”

作为医院的业务副院长,行政工作占去大半时间,但他雷打不动每周出门诊,深夜办公室的灯常亮着——不是处理文件,而是改学生的病例分析。有个刚入职的医生记得,自己写的第一份病历被改得密密麻麻,最后一句批语是:“别忘了,你笔下的每个字,都连着患者的心跳。”

“村医会不会骑摩托随访”“最近一次笑是因为什么……”张炳智的科研课题里,总带着“泥土味”。“数据要落地,得先懂这片土地上的人。”他常对团队说。

去年冬天,张炳智带着团队创建的省级重点专科挂牌那天,没搞仪式,而是组织了场下乡义诊。回程时车过青衣江,他望着窗外说:“你看这江水,不急,但能走远。”话音刚落,手机响了,是宝兴县的村医,说那个总关着门的年轻人,昨天跟着去赶集了。张炳智笑着应着,指尖在方向盘上轻轻敲出节奏,像在为某个好消息打拍子。

诊室的灯暗下去时,最后一张处方单上,除了药名,还写着:“明天晴天,试试晒十分钟太阳”。笔锋轻快,像谁在纸上撒了把星光。

(供稿/图: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刘亚宇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