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石棉县总医院王岗坪片区分院王琪:山坳里的白衣十一年

2025年08月20日 19:59:42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石棉县的晨雾还没散,石棉县总医院王岗坪片区分院的诊室已亮了灯。39岁的王琪正给李奶奶量血压,听诊器的金属头在掌心焐了又焐,“奶奶,这几天头还晕吗?”她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鸟叫,比山涧的泉水还让人安心。

从2013年穿上那袭白大褂起,王琪就在这片山坳里扎了11年。如今她是副院长、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但同事们见得最多的,还是她白大褂口袋里揣着的笔记本——要么记着医嘱,要么记着哪家老人该查血糖了。

听诊器外的温度

王琪的笔记本里夹着张泛黄的便签,是位独居老人的字迹:“药按时吃了。”那是她入职第三年的事。老人患慢性病多年,儿女在外打工,病情反复时就把自己锁在屋里,说“治不好,浪费钱”。

那时王琪值完夜班就往老人家跑。第一次敲门,十分钟才开。老人坐在昏暗的屋里,桌上摆着没动的粥。“大爷,我昨天摘了山核桃,您帮我剥剥?”她没提治病,先聊山里的收成。老人愣了愣,拿起核桃钳。阳光从窗缝漏进来,落在两人剥出的核桃仁上,也落在王琪摊开的用药说明上。

王琪算准老人儿女的休息时间,一个个打电话:“大爷总念叨您小时候爱吃他种的玉米……”半个月后,老人的儿子带着孙子回来了。老人见着王琪就笑:“丫头,你比我闺女还懂我心思。”

比起“优秀职工”的荣誉,王琪更看重那些来自百姓的由衷夸赞——那是一位瘫痪卧床的高血压患者用真挚话语表达的感激,字里行间满是对“医者仁心”的认可。

震波里的白衣身影

“9·5”地震发生时,王琪正在新民乡入户做慢病随访,血压计摔在地上,人群炸开了锅。她差点被房屋上掉落的木块给砸到头,一把抓住吓哭的孩子,大喊“蹲下!护着头!”

摇晃稍歇,王琪才发现手被碎玻璃划了道口子,身旁一位孩子被砖块砸中腿,哭得直抽泣。王琪蹲下去给孩子固定伤口,声音稳得像没经历过地震:“阿姨给你吹吹,一会儿就找妈妈。”

地震中王岗坪乡的路断了。王琪立即往王岗坪赶,脑子里全是王岗坪的熟人——张大爷有心脏病,李婶腿不好,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白天在临时医疗点包扎、测血糖,教村民配消毒水时,舀起山泉水示范“这么多水兑半瓶盖药”;晚上守在核酸采集岗,冷了裹着村民送的旧棉袄跺脚,有人来采样,总先问“帐篷漏风不”……

接下来半个月,王琪几乎没睡过囫囵觉。

山路尽头的健康账

分管公卫工作那年,王琪看着报表皱了眉——慢性病规范管理率、健康档案准确率在全县垫底。她没开会批评人,揣着笔记本就下了村。

王岗坪的村子分散在山里,最远的离分院有十几里。她带团队翻第一座山时正值盛夏,汗水把白大褂浸成深色。

“李奶奶查血糖,周三上午在家”“王大叔要降压药,嘱咐别吃腌菜……”笔记本渐渐写满了。有次走访28户独居老人,暴雨冲垮山路,王琪摔了一跤,笔记本进水,字迹晕开,连夜凭记忆重抄了一遍。

三年下来,医院公卫工作翻了身:健康档案准确率98%,慢性病随访覆盖90%以上居民。报表数字在变,王琪的笔记本还在增厚,最新一页写着:“下周带B超机去最远的村,张奶奶说腰不舒服。”

夕阳落进山坳,王琪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她站在分院门口,望着村民家的炊烟,白大褂的衣角被晚风掀起。

11年里,王琪见过太多生老病死,握过太多或粗糙或颤抖的手。诊室里的耐心,震区里的勇敢,山路上的坚持,最终都化作村民口中那句“王医生在,我们就踏实”。

山风掠过树梢,像在数王琪走过的路。这条路,她还要继续走下去。(供稿/图: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刘亚宇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