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雅安市中医医院姜霞:让寂静的世界透出光丨医师节特辑

2025年08月21日 15:20:16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8月6日14时,雅安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的诊室里,空调风掠过绿萝,王霞(化名)右耳后的植入体突然传来尖锐蜂鸣。这个29岁的先天性耳聋患者猛地前倾身体,眼睛瞪得滚圆——10592天的寂静世界,第一次裂开一道声音的缝隙。

雅安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姜霞看着王霞颤抖的嘴唇,悄悄攥紧了口袋里那支胶管布满裂纹的听诊器,那是她跑遍山区留下的印记。

山路间的“声音捕手”

“姜医生的帆布包总装着两样宝贝。”同事们都知道,姜霞的包里一边是西医听力筛查表,一边是画着鸣天鼓保健操的图册。2024年深秋的雅江县,海拔3000米的卫生院土墙上,姜霞正用红笔在牦牛骨上标注听骨链:“这三块小骨头,就像马帮的铃铛,少一个都不响。”那天她戴着电子耳镜,在村寨里筛查出8名听力障碍儿童。

不到两年,姜霞的足迹遍布54个乡镇,44次亲自下乡,11次深入涉藏地区。宝兴县灵关小学的操场上,她教孩子们用手掌轻拍耳朵做保健;名山红星小学的课桌间,她蹲身给孩子测听力,额前碎发沾着汗珠。诊室抽屉里的笔记本,某页画着简易地形图,“李大爷家需上门复查”的字迹被雨水洇过又描深。

显微镜下的平衡术

STORZ内镜的冷光下,姜霞正将0.3毫米的人工听骨放入患者中耳。手术钳的金属体温计旁,她握着的针灸针带着凉意——这是她和康复科的老师们一起独创的“术前安神针”,能减少术中眩晕。“西医修结构,中医调气血。”她常说。

科室里,全自动耳石复位仪旁摆着中药熏耳的陶罐,涉藏地区的独活与本地的川芎在药柜里相邻。

2020年成为主任医师后,姜霞的手术排期总是三个月后。有位眩晕患者记得,她既开了耳石复位单,又给了装着天麻、钩藤的小布袋:“像熬酥油茶那样慢慢熬。”这种中西医结合的疗法,让许多耳鸣患者重获好眠。她牵头成立的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就像一座桥梁,让不同的诊疗智慧在这里相遇。

一场关于“听见”的接力

今年3月5日,名山区新店镇菜市场飘着豆花的香气。68岁的张天明(化名)在义诊台前徘徊许久,终于开口:“我耳朵背,是不是人老了都这样?”姜霞按下听力检测仪,蜂鸣声里,老人眉头慢慢蹙起。清理完耳道耵聍后,他突然“呀”了一声:“你说话清楚多了!”那天,32位老人被标上红色五角星,需要进一步诊治。

名山区百丈镇红军小学的舞蹈教室,黑板上“60-60”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戴耳机音量别超60%,每次不超60分钟!”姜霞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齐刷刷地举起。四年级的李响(化名)举着护耳手册,上面“耵聍像小石子会自己滚出来”的漫画被涂成彩色,他认真地讲给同桌听。

42份异常筛查表按颜色分级,红色标注的8份属于极重度听障。新店镇的杨梅(化名)攥着诊断书发抖,13岁的听障儿子躲在身后。姜霞蹲下来平视孩子:“我们帮你申请补贴,以后能听见老师讲课了。”孩子眼睛亮了,悄悄拉了拉妈妈的衣角。

夕阳西下,义诊车驶离百丈镇。姜霞翻看着筛查记录,忽然笑起来:“你看这孩子写的——‘我要让耳朵像小鸟一样听得远’。”车窗外,油菜花田漫向远山,风穿过花田的声音,像无数双耳朵在静静聆听。

王霞术后非常想说出“谢谢”,开机时听到世间第一声时,王霞嘴唇微动,诊室的绿萝轻轻颤动,像是在点头。姜霞知道,她架起的这座桥,正让越来越多寂静的世界,透出声音的光。(供稿/供图: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张妍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