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牟双梦:十六载深耕,坚守初心的皮肤健康守护者丨医师节特辑
2025年08月21日 15:25:4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8月2日9时,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第二诊断室的门今天第二十次被推开,牟双梦一边飞快地敲打着键盘写病历,一边耐心细致地回答着患者关于用药注意事项的问题。“牟医生,我娃这疙瘩擦了药膏还痒。”抱着孩子的母亲话音未落,她拿出分类收纳的特应性皮炎科普手册递给患儿母亲,指尖轻轻按在孩子手腕的红斑上。“这是特应性皮炎,别让娃在操场抓沙子,药膏的用量和次数得按标准来。”牟双梦的声音柔缓,指尖的力度却带着分寸——既让家长看清病灶,又没弄疼孩子。
这样的对话,在她的诊室每天要重复上百次。16年过去,诊桌上的手电筒和放大镜换了又换,那一堆标着“不同肤质护肤指南”“脱发外用药注意事项”“银屑病生物制剂定期体检表”的卡片,更新了无数版本,仍在不断被充实和完善。
从“小科室”到“国家级示范基地”
2016年牟双梦刚接过皮肤科主管工作时,面对科室场地有限和设备老旧,如何带领科室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科室高质量发展是她面对的难题。“当时整个雅安没有皮肤科住院病房,重症药疹、天疱疮这样的重症患者得转去成都。”她翻出当年的工作笔记,某页角落画着个简单的流程图:“急诊-门诊-住院-协作医院”,旁边批注“先让患者有地方治病”。
2017年夏天,雅安市首家皮肤科住院病房在她的筹备推动下启用。开科前她带着护士给病房贴指示牌和防滑条,在走廊洗手间装扶手,“皮肤病患者常痒得半夜起来抓,安全得考虑到细处。”如今病房墙上的锦旗里,有面印着“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的锦旗,来自一例儿童重症药疹患者——当年那个家长一度想放弃治疗的孩子,却在她们的努力和付出下活下来回归正常生活的小朋友,也许正是她一直坚守的意义所在。
在甘孜州雅江县祝桑乡卫生院,在汉源县河西镇卫生院,在名山区新店镇卫生院,在专科联盟的二十多家基层医院里都有过她忙碌工作的身影。至今她的日程表上,每月总有两天标着“专科联盟工作日”,后备箱里常年备着两套白大褂——一套给基层医生示范操作,一套自己用。
讲台与诊桌间的“摆渡人”
“看这张皮损的照片,像不像秋天里的落叶?”临床医学院的教室里,牟双梦指着PPT上的照片给孩子们讲课。台下一百多名学生抬头认真学着,她兴致盎然地给大家讲解天疱疮的分型和治疗方案。
作为《皮肤性病学》的授课老师,牟双梦的教案总是简单易懂。“学生以后要去基层,得会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释病情。”她带教的学生里,有的在县医院当皮肤科医生,有的在乡镇卫生院当村医,但同样的是他们都会在遇到问题时求助牟老师。每次视频问诊和微信问诊都拍皮疹照片给她看,“牟老师教的‘一看二问三摸’,在山里太管用了。”
乡村振兴路上的“皮肤卫士”
一次义诊,牟双梦正给一位老奶奶看手背的湿疹。老人耳背,她就掏出笔在纸板上写:“别用热水烫,轻轻洗。”每一次进校园的科普讲座,学生们都围着她要“护肤秘籍”,她从包里拿出防晒科普手册给他们一一分享。在雅江县的村寨,她发现不少孩子有头癣,回来便着手准备“涉藏地区皮肤病双语科普”。“老乡们说‘皮肤问题不算病,挠挠就过去了’,我们得把道理讲到他们心里。”
科室发展图上,从“市级重点专科”到“省级重点专科”“国家级医疗美容示范基地”的红线,像条蜿蜒的路,旁边有行小字:“让每个患者都能在家门口看好病”。
从医16年,有无数被铭记的瞬间。除夕夜值守病房的她,背着动态心电上班的她,在福利院在社区在乡镇集市上义诊的她,结束门诊以后参加学术会议专题汇报的她,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她。牟双梦的白大褂袖口磨出了细毛,诊桌的木纹里嵌着药膏的痕迹,可每当诊室门被推开,那句“请坐,哪里不舒服”,依旧带着如初的温和与坚定。(供稿/供图: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张妍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